标签: 创投圈
“摩尔线程”是下一个“英伟达”吗?英伟达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全球瞩目!英伟达走到
“摩尔线程”是下一个“英伟达”吗?英伟达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全球瞩目!英伟达走到今天的辉煌,用了差不多20年的时间!中国的“摩尔线程”想追上英伟达,难不难,短期是有点难,人家英伟达GPU3nm,世界领先,摩尔7nm,落后一代,差不多4年的代差!英伟达的算力,产品生态,以及市占率都很牛,在这我就不一一罗列了!我们看看摩尔线程为啥有潜力,有几个关键的地方:1、被美国列到实体清单,明显就是要打压和遏制!2、去年的黑神话悟空,英伟达显卡缺货,摩尔的产品居然可以平替!3、摩尔线程的核心负责人及核心团队成员多有英伟达任职背景!以上三个维度可见,摩尔线程是潜力无限的!如果假以时日,必将震惊世界!
给小米汽车正面车祸投抖加,涉及国家机密,难绷
给小米汽车正面车祸投抖加,涉及国家机密,难绷
孙正义,跑了。 前脚跟特朗普画了个5000亿美金的大饼,后脚就把英伟达的股票
孙正义,跑了。前脚跟特朗普画了个5000亿美金的大饼,后脚就把英伟达的股票全清了,一把套现58亿。这事得从今年1月的白宫发布会说起,孙正义当时陪着特朗普,高调宣布了一个叫“星际之门”的AI基建项目,张口就承诺未来四年砸5000亿美元。软银作为牵头方,计划先投190亿,联合OpenAI、甲骨文一起在美国建数据中心和配套发电设施,那会儿孙正义还拍着胸脯说要让美国握住AI技术主导权。结果大半年过去,这所谓的“星际之门”连个门框都没搭起来。按《华尔街日报》爆的料,当初承诺“立刻”投的1000亿美元连影子都没见着,最后缩水到年底前只计划建一座小型数据中心,选址还没定明白,就因为软银想跟自家支持的可再生能源公司绑定,跟OpenAI吵得不可开交。但讽刺的是甲骨文CEO私下跟投资人说“‘星际之门’尚未形成”,OpenAI干脆绕开软银,自己跟甲骨文签了每年超300亿美元的服务协议,把4.5吉瓦的电力需求都敲定了,差不多快到当初“星际之门”预估的5吉瓦总量,这哪是合作,分明是把软银当成了喊口号的工具人。就在这节骨眼上,孙正义悄没声地把手里的英伟达股票全清了,3210万股卖得一干二净,正好套现58.3亿美元。毕竟英伟达现在可是AI圈的“硬通货”,GPU几乎是大模型训练的必需品,市值都突破5万亿美元了,孙正义这时候跑路,活像牌桌上摸到好牌却突然掀桌子的玩家。不过细想也不奇怪,他对英伟达早就有“前科”,2019年第一次清仓就错失了2500亿美元的潜在收益,被黄仁勋公开调侃,这次说不定是怕重蹈覆辙,毕竟他最擅长的从来不是守着牌赢,而是换桌找更大的赌注。这操作看着矛盾,其实全是他的老套路,软银最新财报显示,上半财年净利润2.924万亿日元,其中对OpenAI的投资收益就占了2.1567万亿日元,这钱赚得比坐火箭还快,也难怪他一边清仓英伟达,一边计划给OpenAI追加225亿美元投资,持股比例都要冲到11%了。说白了就是弃掉“卖铲子”的硬件端,转而去赌“挖金子”的模型端,毕竟OpenAI要是能上市,收益可比守着股票涨涨跌跌刺激多了。但这背后全是泡沫,OpenAI现在每年亏几十亿美元,跟甲骨文签的300亿协议相当于它预估年收入的三倍,全靠烧钱撑场面,孙正义不可能看不明白,只不过他赌的是自己能在泡沫破前先捞一笔。往前数几年,WeWork的坑还没从他身上抠干净呢。当年他砸了106亿美元进去,把这家共享办公公司捧到470亿美元估值,结果IPO前暴雷,估值跌到78亿美元,软银浮亏83亿多美元,他自己都承认“犯了个错误”。那次之后他学乖了,不再死磕一个赛道,而是像踩跷跷板一样调整筹码,这次对“星际之门”喊口号不落地,对英伟达套现不恋战,本质上就是WeWork教训后的应激反应——先把声势造起来,真看到风险就立刻抽身。现在AI圈的风气确实被他戳穿了,喊口号的比干事的多到数不清。就像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披露的,影视圈光AIGC应用的私募融资就有27亿,AI大模型赛道13亿,但真正落地的项目没几个,大多是拿着PPT到处找投资。软银自己的财报都露了怯,愿景基金的收益看着亮眼,全靠OpenAI估值虚高撑着,连孙正义自己都说“全球AI业务总收益600万亿日元”,这话跟当初吹WeWork“未来盈利10亿美元”如出一辙,全是画给资本市场看的饼。最妙的是他这“左右互搏”的本事,一边跟特朗普站台说要投5000亿,一边把最值钱的英伟达股票变现;一边对OpenAI追加投资说要搞超级人工智能,一边看着“星际之门”烂尾也不着急。这哪是真心搞AI基建,分明是借着热点炒概念,等资本热度差不多了就收割离场。况且资本圈的嗅觉比狗鼻子还灵,连孙正义这种最敢下重注的赌徒都开始换桌,那些跟风进场的小资本肯定得慌。毕竟当初互联网泡沫时他亏过700亿美元,WeWork亏过83亿,现在好不容易靠OpenAI回了血,怎么可能陪着一群跟风者耗到泡沫破裂。说到底,孙正义这波“跑了”不是看衰AI,而是看透了当下的AI泡沫。5000亿的大饼刚画完,连面粉都没买齐就开始套现,“星际之门”刚官宣就被合作方拆台,这些细节早把真相漏得底朝天。AI确实是未来,但现在市面上大多是披着AI外衣的圈钱游戏,孙正义用58亿的套现给所有人上了一课:真金白银的投资从来不会只靠嘴说,那些喊得最响的,往往跑得最快。你感觉孙正义的转身是远见还是逃顶,黄仁勋的减持是合规还是预警?欢迎你的留言!!!
腾讯又搞出大动静,造出估值160亿的超级独角兽燧原科技,这可是要冲击科创板上市,
腾讯又搞出大动静,造出估值160亿的超级独角兽燧原科技,这可是要冲击科创板上市,和寒武纪一较高下。燧原科技专注国产GPU,创始人赵立东和张亚林都有在AMD的深厚履历。腾讯从燧原成立仅5个月时就领投3.4亿,之后连续参投成第一大机构股东,持股约20%。不过燧原面临的挑战也不少。其主力客户算力中心建设受严格管控,多地审批率不超10%,买卡企业减少。而且客户对国产方案的接受度也有待提升。但不管怎样,腾讯这一布局要是成功,又将是投资界的经典案例。
英伟达市值破五万亿12年前不及小米估值2013年,小米估值:100億美元;英偉
英伟达市值破五万亿12年前不及小米估值2013年,小米估值:100億美元;英偉達市值:约91億美元,彼時,黃仁勳應雷軍之邀,登臨小米3發布會之台,言辭間滿是感激,謝雷軍賜予機緣,讓英偉達之名得以傳揚。12年后,2025年,世事滄桑,格局巨變。英偉達市值衝破5萬億美元,創人類上市公司歷史之先河,成為首個突破五萬億美元的巨企。此時此刻,彼時彼刻,不禁令人感慨萬千。
曝荣耀第二块万级大电池试产,典型值9900mAh±今日,知名数码博主“数码闲
曝荣耀第二块万级大电池试产,典型值9900mAh±今日,知名数码博主“数码闲聊站”爆料称,荣耀第二块万级大电池试产了,额定36.88Wh-9755mAh,典型值应该是9900mAh±,大胆一点也能标10000mAh。另外,该博主还曾爆料称,摸到了两台新机,大概率会是行业第一台10000mAh±中端机和行业第一台9000mAh±旗舰性能机。目前暂不确定新机的具体型号,此前有一款搭载10000mAh±超大电池的中端机曝光,搭载联发科天玑8500处理器,据推测或为荣耀Power2。荣耀
magic8系列一周销量14万,平均一天两万台,还没有上一代magic7系列销量
magic8系列一周销量14万,平均一天两万台,还没有上一代magic7系列销量好,原因是什么?亮点不够突出?价位段偏高?还是之前考虑magic系列的转头去看mate系列了,这个销量真的有点少了,现在是中端数字系列和低端X系列在撑着,肯定是希望越来越好的,大家认为销量不高的原因是什么?
Mate70Air:7英寸(2760*1320)120HzOLED等深四曲
Mate70Air:7英寸(2760*1320)120HzOLED等深四曲面,厚度6.6mm,重量208g,宽度81.9mm。后置5000W主摄(1/1.3英寸、f/1.8、OIS),1200WRYYB长焦(f/2.4、OIS),800W超广角(f/2.2)+红枫原色镜头。6500mAh+66W快充,USB2.0,侧边电容式指纹,IP68/69;处理器分为麒麟9020A(16GB内存)和麒麟9020B(12GB内存),具体规格差异没写。不过看官网渲染图中框是塑料材质?(无注塑断点),后盖还是玻纤。12+256GB4299元,12+512GB4699元;16+256GB4699元,16+512GB5199元;
英伟达的市值已经超过50,000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如果折算成人
英伟达的市值已经超过50,000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如果折算成人民币,它市值超过35万亿人民币,这个市值差不多相当于整个A股的1/3了,这个确实有点太夸张。另外如果把它当做一个经济体来看待,它将是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的第三大经济体,比日本、德国的经济体量还要大。面对这样一个近乎神话的数字,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浮现在每个人心头:这到底是价值的真实体现,还是一场史上最华丽的泡沫?要理解英伟达的疯狂,我们得先搞清楚它在当下这个时代扮演的角色。现在全球最火的是什么?是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尤其是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需要什么?需要算力,海量的算力。这就好比一场席卷全球的数字淘金热,所有人都想挖到属于自己的金矿,而英伟达,就是那个在淘金热中唯一能稳定提供高质量铲子和牛仔裤的“卖铲人”。它的GPU,特别是H100、H200这些顶级芯片,成了各大科技巨头、初创公司甚至国家实验室争抢的硬通货。微软、谷歌、Meta、亚马逊这些云服务巨头,每年都要花费数百亿美元来采购英伟达的芯片,建设自己的AI算力中心。这种需求不是零星的,而是结构性的、饥渴的,它直接构成了英伟达营收和利润暴增的坚实基础。但仅仅把英伟达的成功归功于“卖铲”,未免有些小看了它的护城河。真正让竞争对手望尘莫及的,是它十几年前就埋下的一个“王炸”——CUDA生态系统。说白了,CUDA就是一个软件平台,它让开发者能够轻松地调用英伟达GPU的强大算力。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数百万开发者在这个平台上构建了各种各样的AI模型和应用,形成了一个庞大且难以迁移的生态。这就好比所有人都习惯了用iOS系统,你让他换到安卓,不仅需要重新学习,所有买的APP、存的数据都得转移,成本极高。对于AI公司来说,更换GPU供应商,意味着要重写大量代码,重新调试模型,这个时间和金钱成本是难以估量的。所以,即便AMD、英特尔也在奋力追赶,推出了自己的AI芯片,但在CUDA这座高墙面前,它们想要撼动英伟达的地位,难度不亚于重建一个移动互联网生态。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当我们为英伟达的“无敌”而惊叹时,一些危险的信号也在悄然浮现。最直接的质疑,就是它那高到令人咋舌的估值。按照市盈率等传统指标来衡量,英伟达的股价已经透支了未来很多年的增长预期。市场对它的定价,已经不是基于它现在赚了多少钱,而是基于它未来能赚多少钱,这个未来,被描绘得无比光明。这种预期驱动的上涨,本身就是泡沫的温床。一旦未来的增长不及预期,哪怕只是稍微放缓,股价都可能面临剧烈的回调。这就好像一辆时速300公里的跑车,动力强劲,但路面上一颗小石子,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更深层次的担忧,来自于对AI热潮本身的质疑。现在,全世界都在为AI疯狂投入,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这么巨大的投入,究竟能否带来相匹配的回报?除了少数几个成功的应用,大部分AI项目仍处于“烧钱”阶段。如果未来一两年,各大公司发现AI的变现能力远不如预期,开始削减相关预算,那么对算力的需求也必然会降温。到那时,英伟达这位“卖铲人”的生意,恐怕就没那么好做了。这种对单一技术浪潮的极度依赖,让英伟达的根基看起来虽然庞大,却也有些脆弱。这让人不禁想起了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当时,无数带着“.com”的公司股价一飞冲天,人们相信互联网将改变一切。事后来看,互联网确实改变了一切,但当时绝大多数公司都成了炮灰。那么,英伟达会是那个活下来的亚马逊、谷歌,还是那个被时代遗忘的Pets.com呢?一个关键的区别在于,英伟达拥有真实且巨额的利润,这是当年那些泡沫公司所不具备的。它不是在画饼充饥,而是在真实地享受着技术革命带来的红利。但反过来看,当年的思科,也是靠卖路由器赚得盆满钵满,同样拥有强大的护城河,不也在泡沫破裂后股价跌去了九成以上,十几年都没能重回巅峰吗?历史的镜子,总是能照出当下的影子。所以,英伟达的市值究竟是实是虚,这个问题可能没有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答案。它更像一个复杂的函数,变量包含了技术的迭代速度、商业模式的变现能力、竞争对手的追赶步伐,甚至全球地缘政治的走向。它既反映了人工智能革命带来的巨大机遇,也浓缩了资本市场在狂热情绪下的非理性预期。它是一家伟大的公司,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它的股价,承载的或许已经不仅仅是公司本身的价值,更是整个世界对未来的所有想象和赌注。那么,你认为,我们是处在一个伟大时代的开端,还是又一次站在了历史性泡沫的顶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