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国防部
“殓父书”吴学成泣呈国防部,望能殓葬父亲吴石遗体
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为领回父亲遗体,吴学成于6月14日给国防部军法局写了一份申请,如下: 窃阅报载,民父吴石因案于本月十日执行处决。祸深难重,哀痛曷(何)极?惟念民父已受极刑处分,民以父女恩义深情,难忍遗体任听暴...
近日全球军力排名正式出炉,相信大家最感兴趣的是中国排第几,但更有意思的是,这一新
近日全球军力排名正式出炉,相信大家最感兴趣的是中国排第几,但更有意思的是,这一新排名话音刚落,美军就发现一个重大问题,怎么回事儿呢?全球火力指数2025年版的军力排名前几天刚公布,美国还是稳坐第一,俄罗斯排第二,中国位列第三。印度和韩国分别拿下第四和第五。这个榜单主要看各国陆海空军的常规力量,不算核武器因素。美国的实力指数是0.074,俄罗斯和中国都是0.079,印度0.118,韩国0.166。数值越小代表实力越强,所以美国领先,俄罗斯和中国差不多并列第二梯队。很多人一看这个排名,就觉得俄罗斯怎么还能压中国一头,毕竟俄罗斯现在正忙着乌克兰那边的事儿,经济压力大,常规部队更新换代慢。除了能源输出和核储备,其他方面跟中国比起来,差距挺明显的。中国这些年军费投入稳定,装备迭代快,从航母到战机,都在稳步推进。印度刚在今年5月跟巴基斯坦边境闹了点冲突,吃亏不小,部队撤退时丢下不少装备。韩国军队在战时指挥上还有限制,得靠外部协调。所以第四和第五的位子,让不少人觉得水分大。大家平时看这种排名,当个参考就行,别太当真,因为它用60多个指标计算,但实际战场表现还得看综合运用。这份榜单一出,美国那边也没闲着。陆军部长克里斯汀·沃穆斯在11月7日的发布会上,直接宣布陆军要在未来两到三年内采购至少100万架无人机。这是个大动作,现在陆军每年只买5万架左右,这次直接翻20倍。目的是适应现代战场需求,像乌克兰冲突里,无人机就成了关键工具,能侦察、打击,还便宜。沃穆斯说,要从商业来源买这些无人机,避免传统防务承包商的高价和长交货期。传统军工企业报价高,交付慢,导致军队采购效率低。她直指这些承包商让五角大楼以为军用方案无可替代,其实商用产品在性能上能匹敌甚至更好。这话一出,等于是公开承认美国军工体系有大毛病。质量上,军品本该更可靠,但现在商用东西反而更优,成本因素在这里起作用。军工企业因为垄断地位,定价随意,五角大楼没多少议价空间,只能被动接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美国军工复合体的问题早就不是秘密。少数几家大公司控制了大部分武器供应链,比如洛克希德·马丁、波音、北罗普·格鲁曼这些巨头。它们通过并购,减少竞争,形成事实垄断。国防部报告显示,国防工业基地竞争不足,导致价格上涨,创新停滞。2022年的一份评估就指出,国防采购系统分配数据权的方式独特,限制了新进入者。结果是,五角大楼砸钱进去,换来的却是延误和超支。拿F-35战斗机来说,这个项目从启动到现在,成本已经超过4850亿美元,远超原计划。2025年9月的政府问责办公室报告显示,现代化升级部分超支60多亿美元,交付延误不断。承包商没法按时交货,发动机和飞机生产跟不上需求。国防部甚至一度停收新F-35一年,到2024年7月才恢复。报告还估算,整个F-35机队77年生命周期的运营和维护成本至少1万亿美元以上。承包商在合同里用“成本加成”模式,费用超支他们还能拿奖金,这让问题更严重。再看六代机项目,美国空军下一代空中主导计划,本来寄希望于它取代F-22和F-35。空军部长弗兰克·肯德尔在2024年7月宣布暂停合同招标,因为设计和成本问题。公司方案没达到要求,预算严重超支。2025年1月的国会报告显示,空军正在重新评估需求,第一架原型机飞行推迟到2028年,服役至少2029年。中国J-36和J-50原型机据说已经在飞,美国落后三到四年。这让五角大楼着急,肯德尔强调要调整策略,避免重蹈F-35的覆辙。海军的F/A-XX六代机项目还在继续,但洛克希德·马丁已经出局,只剩波音和北罗普竞争。整个军工体系的贪婪,导致资金浪费。美国年度军费8000多亿美元,好大一部分进了这些企业的口袋,而不是真正提升战斗力。沃穆斯推动的SkyFoundry试点,就是想打破这个局面。通过跟私营企业合作,建政府创新站点,快速生产无人机。国会9月有议员提出法案,要国防部在得州建设施,年产100万架无人机。陆军希望借此简化采购流程,引入更多竞争。国防部承认,如果不改,工业基地会继续衰退,无法支撑大规模冲突。像乌克兰那样,消耗战里需要海量廉价装备,美国现在供应链脆弱,库存不足。
中国国防部宣布了,正式就网上流传的“我方在南海使用强大电磁攻击致使对方飞机坠落”
中国国防部宣布了,正式就网上流传的“我方在南海使用强大电磁攻击致使对方飞机坠落”的说法辟谣,表态称未动用所谓的高威力电磁武器,但同时提醒公众,这类电磁手段确有可能对飞机航电系统造成干扰或损害,需要通过技术和调查来甄别真相。发言人特意强调,中方根本没动用所谓的高威力电磁武器,这类说法连基本的事实依据都没有。熟悉国防部表态风格的人都清楚,这种直接否定的措辞,往往意味着经过了扎实的核查,从南海相关部队的装备动用记录,到天基、海基监测系统的数据回溯,能确认的是,那段时间没有任何同类武器的使用痕迹。但发言人没把话说死,反而提醒大家,电磁手段确实可能对飞机航电系统造成干扰。这话得拆开看,不是承认什么,而是在讲一个客观技术常识。航电系统说白了就是飞机的“神经中枢”,里面全是精密的电子元件和信号线路,就像咱们手机连Wi-Fi时突然被强信号扰乱,航电系统遇到强电磁脉冲,也可能出现导航失灵、通讯中断甚至设备短路的情况。举个实实在在的例子,2025年10月澳军P-8A巡逻机在西沙附近空域活动时,就曾炒作过“中方干扰”。后来国防部澄清,解放军只是依法拦阻驱离,所谓“干扰”不过是澳方为掩盖非法侵闯领空编的借口。这类炒作不是第一次了,2023年底菲方还曾造谣中方用“声波武器”攻击船员,最后也被证实是带着记者作秀的“碰瓷”行为。电磁干扰和电磁攻击完全是两码事,前者更像“信号骚扰”,比如咱们平时看电视突然出现雪花,后者则是“精准打击”,得用专门的高功率电磁武器,这种武器的动用有严格的审批程序,绝非前线部队能随意操作。而且真要是动用了,不可能没有痕迹,高功率电磁信号会在大气中留下独特的频谱特征,周边国家的监测设备不可能捕捉不到,可至今没有任何第三方拿出相关数据。航电系统本身也没那么脆弱,现代军机都装了电磁防护装置,就像给电子元件穿了“防弹衣”。以常见的巡逻机为例,其航电舱会做电磁屏蔽处理,关键线路裹着金属网,能抵御大部分民用和非攻击性军用电磁信号。除非是专门针对其频率设计的大功率武器,否则很难造成实质性损害,更别说直接弄坠飞机。那这种传言为啥能传起来?看看之前的套路就明白了。往往是某些国家的军机非法闯入南海空域,中方依法处置后,他们就开始倒打一耙。2025年澳军机那事儿,明明是自己侵闯西沙领空,却反过来炒作“中方不安全互动”,本质上是想把自己扮成“受害者”,掩盖侵权的实质。电磁攻击这种说法更唬人,容易引发不明真相的人围观,刚好达到炒作目的。再往深了说,背后还有技术认知的误区。普通人对“电磁武器”的印象大多来自影视剧,觉得按下按钮就能让对方设备全瘫痪。现实中,这类武器的使用条件极为苛刻,得精确匹配目标的电磁频谱,还得考虑距离、大气环境等因素。南海空域广阔,军机活动轨迹多变,想精准用电磁武器击中目标还不被发现,技术上根本不现实。中国在电磁技术领域确实有发展,但全是出于防御和科研目的。公开资料显示,国内科研机构早就在研究电磁兼容技术,比如给军机、舰船加装更可靠的防护系统,避免被外界电磁信号干扰。这些技术成果都有明确的应用范围,从未用于所谓的“攻击行动”,这和中方一贯主张的“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立场完全一致。甄别这类传言其实有简单办法,先看消息源头,是不是来自官方媒体或权威机构,那些连具体时间、地点都模糊的说法,十有八九是假的。再等调查结果,就像国防部说的,航电故障原因能通过技术手段查清,飞机黑匣子会记录故障前的电磁环境数据,地面监测系统也能回溯当时的信号情况,真有攻击痕迹根本藏不住。2023年菲方炒作“激光武器”时,就没人去想一个基本问题:如果真用了激光,菲方船员怎么可能毫发无损?这次的电磁攻击传言也一样,既没有飞机残骸的技术分析报告,也没有任何国家拿出电磁信号证据,全靠几张模糊的截图和匿名爆料撑着。这种经不起推敲的说法,本质上和之前的各类谣言是一个路数。国防部的表态其实是给大家提了个醒:南海局势复杂,总会有人故意制造对立情绪。那些动辄炒作“武器攻击”的言论,看似有鼻子有眼,实则忽略了最基本的事实和技术常识。中方始终在依法维护主权,同时也在尽力保持克制,毕竟真要动用强力手段,根本没必要藏着掖着,更不会给造谣者留出发言的空间。归根结底,谣言跑得再快,也顶不过事实。等那些炒作的热度过去,大家回头看就会发现,所谓的“电磁攻击”,不过是又一次为了博眼球、挑矛盾编造的谎言,就像之前被戳破的“声波武器”“激光攻击”一样,最终只会沦为笑谈。
以财政部长:两年战事导致以色列经济损失770亿美元,其中550亿直接用于国防与安全支出
他强调,在经历两年战事导致国防开支激增后,应更高效地管理国防开支。斯莫特里赫指出,持续两年多的战事已使以色列经济损失达2500亿新谢克尔(约合770亿美元),其中1800亿新谢克尔(约合550亿美元)为直接用于国防与安全的...
国防部霸气回应台湾高清卫星图
据中国新闻网消息,10月30日下午,国防部举行例行记者会。记者在会上提问:10月25日,台湾光复纪念日当天,商用卫星“吉林一号”公布了多张台湾高清卫星影像,在卫星视角下,台湾省的每条街道都清晰可见。有岛内舆论表示,中国...
美国防部前分析师:若谈判无法解决问题“海燕”或是俄备选项
据悉,美国国防部前高级安全政策分析师迈克尔·马卢夫表示,俄罗斯近日试验的“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是一种强大且“极具威胁性的”武器。俄方选择此时进行试验,意在向美方传递一个信号,那就是如果俄美谈判无法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