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国际军事
只要中国不动,美国就不敢和俄罗斯直接开战,同样,只要俄罗斯不动,美国也不敢轻易和
只要中国不动,美国就不敢和俄罗斯直接开战,同样,只要俄罗斯不动,美国也不敢轻易和中国开战,现在就是这么微妙。一场棋局中,三位高手各持一枚核棋子,谁都不敢先落子,生怕对方反制,整个盘面就这么僵持着。这就是当下中美俄之间的战略格局,中国稳坐中场,俄罗斯守住一隅,美国想动弹,却总得顾及两头。核弹头的影子笼罩全球,谁先乱动,谁就可能输掉一切。现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中美俄三国力量交织,影响着世界稳定。核力量是核心支柱,美国有约3700枚可部署弹头,俄罗斯库存约4300枚,中国通过有序扩充达到约500枚。这种配置让各方行动前都要三思而后行。欧洲那边,俄罗斯加强边境部署,美国借北约向盟国增派航空装备,但这些调动总得评估风险,避免资源分散。亚太这边,中国在南海和东海保持常规巡查,美国舰船活动虽多,却得考虑多线作战的压力。这种局面源于大家对风险的清楚认知,局部摩擦容易扩大成大麻烦。俄罗斯在黑海的联合行动,加上中国在西部沙漠的导弹验证,都在传递信号,力量均衡是稳住局面的关键。年初数据表明,三国军费规模不同,但实际作用靠陆海空协同,而不是光比数字。2024年5月,俄罗斯国防部宣布进行战术核武器演练,涉及南方军区的导弹部队和航空海军力量,目的是应对西方对乌克兰的支持。这次演练包括伊万德尔导弹和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的准备,使用模拟弹头,确保部队随时能执行任务。美国密切跟踪这些动向,五角大楼评估风险,避免直接回应升级。与此同时,中国火箭军在2024年9月25日从海南岛发射东风-31AG洲际导弹,携带模拟弹头,落入南太平洋预定海域。这是自1980年以来中国首次公开全轨迹太平洋试射,验证了导弹的可靠性和部队训练水平。美国情报部门捕捉到这一信息,更新对华评估,避免在台湾海峡的舰船通行变成更大冲突。同年,美国海军驱逐舰多次通过台湾海峡,中国空军派出战机伴飞监视,保持专业距离。俄罗斯黑海舰队同期展开演练,舰艇列阵,美军从欧洲分派侦察机支援。这种多方向拉扯,让华盛顿的规划者反复权衡:对俄施压,亚太空隙就得补上;对中施力,欧洲防线就松动。太平洋上,精确武器测试击中靶舰,但中俄联合巡航,总让美方在决策时多一层顾虑。俄罗斯边境集结部队,美国向北约添飞机,中国东海实弹射击,美国得分兵应对。五角大楼调整方案,优先本土和西半球防护,不再过度盯中俄大规模对抗。特朗普时期的大国竞争焦点,现在转向本土防御。俄罗斯整顿常规部队,经济靠战时模式。经贸领域的拉锯,也体现了这种平衡之道。从2018年起,美国对华商品加征额外税费,中国企业转向东南亚和欧洲,调整供应链。2024年,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完成对301条款关税的四年审查,维持大部分关税,并对电动汽车、电池、半导体等加征25%到100%的税率。中国回应以对美农产品采购增加,如大豆,以缓解美方农业压力。会谈中,美中代表交换文件,部分产品税费暂缓,稀土供应恢复。科技方面,美国限制高端芯片出口,华为转向自主,海思和中芯国际推进7纳米生产线。中国AI市场份额扩大,英伟达订单下滑,美企开始调整策略。能源合作是另一重点,2024年,中俄天然气贸易创纪录,PowerofSiberia管道全年出口31.12亿立方米,日供应达最大合同水平。俄罗斯石油出口到中国超1亿吨,占中国进口的显著份额。现有管道运力提升,俄罗斯出口创新高,中国能源进口更稳固。美国推动企业迁往越南和墨西哥,但越南手机组装仍需中国芯片,墨西哥汽车零部件依赖中方链条,物流费用上涨令美企承压。这些经贸举措,维系三方互动的审慎节奏。2024年中俄贸易额达2450亿美元,光纤电缆铺设超数十万英里。美国虽担心中方对俄支持,但通过对话推动乌克兰议题缓和。印太竞争存在,美中在多边场合释放和缓信号。中俄伙伴关系经军演加深,但核界限始终稳固。三国互动保持节制,正是为防冲突扩散,确保均衡延续。中国将继续深化对俄协作,推动多边交流,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发展大局。
就在刚刚日本自卫队高层近日宣称,倘若中日关系恶化至俄乌冲突那般,日本需提前做好
就在刚刚日本自卫队高层近日宣称,倘若中日关系恶化至俄乌冲突那般,日本需提前做好后勤准备,特别是巩固补给线。这话听着耳熟。就像有人拿着喇叭在你家门口喊:我要修围墙了,因为你家可能着火。看看他们最近干了什么。在冲绳群岛部署了12式反舰导弹。射程覆盖台湾海峡。嘴上说是防卫,导弹指向哪里很清楚。日本2024年军费飙升到6.8万亿日元。创下历史新高。钱花在哪?西南诸岛。就在中国对面。记得去年美日联合军演吗?演习地点选在钓鱼岛附近。那是中国领土。他们故意挑衅。日本总说自己被威胁。看看地图。谁在谁家门口部署导弹?一目了然。俄罗斯外交部最近说了句话很对。日本80年过去了,还是不承认二战结果。这话重。但是实话。日本民众也不傻。东京街头经常有抗议。民众举着牌子:"不要战争""不要为美国卖命"。照片网上都能找到。后勤?日本的软肋太明显。石油90%靠进口。粮食70%靠进口。真断供了,军舰都开不动。他们和美澳签了补给协议。纸上谈兵容易。真打起来,谁会冒险给日本送物资?看看乌克兰战场。一天消耗炮弹五千发。日本自己能产多少?不到一百发。数据摆在那里。历史教训还不够多吗?八十年前的那场战争。日本最后得到什么?废墟。伤痛。至今没完全走出来。现在又要重蹈覆辙?和平宪法快成一张废纸。解禁集体自卫权。还要引进核武器。步步惊心。中国外交部说得很明白。日本越线了。亚太地区需要和平。不需要新的军事集团。更不需要指手画脚的外部势力。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