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屠呦呦
罕见!在中国科学家再次无缘诺贝尔最高奖项之后,德媒表示,以诺奖看待中国,这是对中
罕见!在中国科学家再次无缘诺贝尔最高奖项之后,德媒表示,以诺奖看待中国,这是对中国巨大的低错估,中国事实上正在成为欧洲学习和研究的对象。10月8日,德国之声刊文表示,迄今为止,只有一位中国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但在科研领域,中国却正在取代美国的霸主地位。德媒表示,某项科研获得突破几十年之后,往往才能获得诺贝尔奖。诺奖从来就不是“实时新闻”,而是“历史回顾”。就说咱们的屠呦呦先生,1972年就从青蒿里提炼出了抗疟药,救了全球上亿人的命,可直到2015年才拿到诺贝尔奖,这中间隔了整整43年。再看看国外的例子,青霉素1928年就被发现了,到1945年才获奖;CRISPR基因编辑技术2012年就有突破,2020年才拿奖。你想啊,现在评的都是几十年前的成果,怎么可能反映今天的水平?中国科研真正发力也就是近二三十年的事,现在没拿奖太正常了,等个二三十年,说不定咱们的诺奖会扎堆来。别光说滞后性,咱们得拿真本事说话。这些年中国在科研上砸的真金白银可不是闹着玩的,2024年研发经费占GDP都到2.68%了,占全球份额的20.1%,稳居世界第二,跟美国的差距越来越小。可能有人听不懂这些数字,直白点说,就是咱们每年花在搞研究上的钱,比绝大多数国家全年的GDP都多,而且还在年年涨。钱花在哪了?花在了人身上,中国的研发人员数量早就是世界第一了,STEM毕业生占比也是全球最高的,这么多聪明人埋头干活,能不出成果吗?再看实打实的产出,2023年中国在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期刊上发了14227篇论文,占了全世界的27.7%,妥妥的世界第一。更关键的是质量,热点论文数量占了全球48.4%,比美国还多不少,这意味着咱们的研究都是现在全球科学家最关注的前沿方向。以前总有人说中国论文“数量多质量差”,现在这话没人敢说了,因为咱们的国际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第一次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材料科学、工程技术这些7个学科的被引次数直接冲到了世界第一。这些数据可能还是有点虚,咱们说点看得见摸得着的。量子通信听过吧?当年“墨子号”卫星就让世界惊艳了,现在更厉害,中国科大搞出了“济南一号”量子微纳卫星,以前“墨子号”的载荷得几百公斤,现在23公斤就搞定了,成本降了十倍,密钥生成速度却快了好几倍,以前要等好几天,现在过一遍轨道就能成码。地面站更神,从13吨的大家伙变成了100公斤以内的小设备,山区、高原都能放,以后咱们的通信想被偷听都难。欧洲现在到处组团来学咱们的量子技术,这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还有治病救人的本事,以前癌症晚期基本就没辙了,现在中国的CAR-T疗法能救不少人。南京传奇生物的卡卫荻,2024年卖了9.63亿美元,占了全球CAR-T市场的五分之一还多,美国、日本、欧洲都在用这个药。更牛的是南京驯鹿生物的福可苏,这是咱们完全自己研发、自己生产的,对难治性骨髓瘤的缓解率高达96%,香港的患者专门用这个药治病,从抽血样到拿到药,几个小时就搞定了。现在全球12款CAR-T产品,中国就占了6款,以前都是咱们买国外的天价药,现在轮到他们来求咱们的药了,这变化多大啊!可能有人会说,美国研发投入还是比咱们多。没错,2021年美国研发投入8060亿美元,确实是第一,但咱们的增速快啊,2012年到2024年,国家创新指数从第20名冲到了第10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也是唯一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美国这几年的研究出版率都开始下降了,而咱们还在往上冲,高被引科学家数量稳居世界第二,顶尖科研机构数量也是世界第二。这哪是追不上,分明是在超车!德媒说中国正在成为欧洲学习的对象,这话一点不假。他们看得到中国的研发投入一年比一年多,看得到中国的论文和专利塞满了国际期刊,看得到中国的量子卫星、CAR-T疗法、高铁、5G技术一个个跑到了世界前面。诺奖评委可能还在翻几十年前的旧资料,但真正搞科研的人都明白,现在的科研中心正在往中国挪。所以说,别再盯着诺奖名单叹气了。屠呦呦先生的奖是对过去的肯定,而现在的中国科研,早就不是靠一枚诺奖来证明价值了。那些正在实验室里冒出来的新成果,那些已经走进生活的新技术,那些让外国人眼红的硬实力,才是中国科研真正的样子。咱们现在的努力,都是给几十年后的诺奖评委留作业呢,等着瞧,未来的诺奖榜单上,中国人的名字只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