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郭台铭
·郭台铭变了?11月14日,这位鸿海精密的创始人当着一众企业家的面直言:“凡是失
·郭台铭变了?11月14日,这位鸿海精密的创始人当着一众企业家的面直言:“凡是失去大国支持的政权,都难逃被殖民的命运,与其落得悲惨下场,我宁可靠向大陆。”其实这根本不是什么突然的立场转变,而是一个老江湖在赔掉了真金白银后,得出的最现实的结论。2017年,他曾信心满满地要在美国砸下百亿美元建厂,画下创造上万就业的大饼。结果呢?雷声大雨点小,项目推进慢如蜗牛,最后投资额砍掉了九成还多,承诺的就业更是成了空头支票。这趟美国之行,鸿海不仅没讨到好,反而赔上了大把的资金和精力,里子面子都输了。在美国碰了一鼻子灰,郭台铭又想去印度试试水。2021年,他计划投资七十亿美元复制大陆的“iPhone城”模式。可他没想到,当地的基础设施跟不上,工人三天两头闹罢工,生产效率低得可怜,折腾到2024年,印度工厂的产量连鸿海郑州厂的零头都不到,这两次海外扩张的失败,让郭台铭彻底看清了一个事实:有些成功,是无法复制的。正是在海外市场撞得头破血流之后,再回看大陆市场,郭台铭才更明白这片土地的价值。1988年,他带着鸿海在深圳扎下第一根桩,恰好踩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上,大陆充足的劳动力和完善的产业配套,让鸿海如鱼得水,从一个小作坊一步步成长为全球电子代工的霸主。尤其是2010年郑州超级工厂的投产,一度雇佣了三十多万人,撑起了苹果手机的半壁江山,可以说,大陆就是鸿海的发家地和压舱石,双方的产业链已经像血脉一样深度融合,想切割都无从下手。就看2024年的数据,台湾对大陆的出口额高达1507亿美元,赚取了近700亿美元的顺差,其中超过六成是电子零组件,这组数字赤裸裸地表明,台湾的科技产业命脉就握在大陆市场手里。相比之下,台湾对美国的出口占比不到四分之一,而且还得高价买人家的武器,配合各种出口管制,处处受制于人,一边是给你输血的庞大市场,另一边是不断对你抽血还提要求的“盟友”,这道选择题,但凡脑子清醒的人都知道该怎么选。当然,今天的市场也不是躺着就能挣钱,大陆本土的竞争对手,比如比亚迪和立讯精密,正在飞速崛起,不仅在国内市场抢食,还把战火烧到了国际上。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反而像一条鞭子,逼着鸿海不敢有丝毫懈怠,必须不断提升技术、优化管理,而这种高强度的“内卷”,也让鸿海更加明白,只有扎根在中国大陆这个全球最强的制造业生态里,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活下去。所以,我们看到鸿海不仅没有走,反而还在加码,最近又在郑州追加10亿美元,搞起了电动汽车和固态电池,甚至盘算着建芯片厂。他看中的,是中国大陆独一无二的产业生态——从原材料到零部件,从研发到物流,所有环节一应俱全,这种“一条龙”式的配套能力,是印度、美国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说白了,郭台铭的这番“转向宣言”,就是一次彻底的商业现实主义回归,在全球产业链动荡重构的今天,他的选择其实为众多台湾企业指明了一条最务实的路。郭台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拥抱大陆市场,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关乎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参考信源:中国台湾网——郭台铭投书美媒批赖清德拒一个中国加剧台海战争危险
富士康母公司鸿海创办人郭台铭母亲辞世 百岁高龄安详离去 后事从简
鸿海创办人郭台铭今日通过脸书证实,母亲郭初永真女士于上午 8 时安详辞世,享嵩寿 100 岁。郭台铭表示,将严格遵从母亲遗愿,后事不发讣告、不设灵堂、不办公祭,文末以“不孝子台铭、台强叩首”署名,尽显哀思。郭台铭脸书 ...
彻底摊牌了!郭台铭做梦也没料到,大陆市场赏饭吃的时代结束了。狂不起来了,曾经的郭
彻底摊牌了!郭台铭做梦也没料到,大陆市场赏饭吃的时代结束了。狂不起来了,曾经的郭台铭骄傲的不可一世,仿佛他是最牛的,时隔多年,现在的他懂得了谦卑,但大陆市场赏饭吃的时代,早已过去了。曾口出狂言称“给大陆赏饭吃”的郭台铭,如今境遇反转。当下,他被诸多人士戏谑,说其此番行径好似是前来“讨饭吃”,着实令人唏嘘。这一极具戏剧性的转变,其核心标志在于今年二月,他将富士康的新总部与研发中心一并落址于河南郑州,似一颗石子投入湖面,激起发展的层层涟漪。这绝非仅仅是生产线的回迁,更是将核心的“智慧中枢”一同迁移至此。如此举措,不只是物理位置的变动,更蕴含着深远的战略考量。很多人觉得,这是75岁的郭台铭终于懂得谦卑,甚至开始“点头哈腰”了。但故事如果只看到这里,那就太浅了。这与其说是一个企业家的幡然醒悟,不如说是一堂他用真金白银换来的、关于“制造业生态系统”的昂贵公开课。大约七年前,当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不可一世的郭台铭启动了富士康的“全球漂流记”。他大概觉得,自己在大陆的成功秘诀,无非就是资本加管理,这套模式像积木一样,在哪都能重新搭起来。他的第一站选在美国。2017年,他以高调之态承诺于威斯康星州投资建厂,妄图借此扩张影响力。不仅如此,他还投身于体育场相关事务,为一己政治野心摇旗呐喊、大造声势。结果呢?钞票撒下去了,却只换来几栋孤零零的烂尾楼。他这才发现,光有钱,根本堆不出一个高效的制造业集群。美国不行,那就去成本更低的南亚。可是在印度,他遭遇了此起彼伏的罢工潮,管理模式严重水土不服,甚至还爆出了大肠杆菌超标的品控危机。员工的素质,成了迈不过去的坎。到了越南,情况也没好到哪去。缺胳膊少腿的供应链,加上高端技术人才的极度稀缺,让他的代工王国处处掣肘。这一圈试错下来,郭台铭才痛苦地认识到,他曾轻视的“中国优势”,根本不是几个能被打包带走的生产要素,而是一个盘根错节、难以移植的复杂生态系统。所以大约三年前,他开始悄悄调转船头。这并非简单的“认错”,而是一场冷静的商业权衡。他需要重新接入这个由稳定政策、世界级基建、海量纪律性技工和完整产业链构成的“超级系统”。效果立竿见影。即便经历了全球折腾,回归后的富士康,今年上半年总营收就超过3万亿新台币,同比增长近两成。这证明一旦重新链接上这个高效生态,它的造血能力能迅速恢复。但回归,就意味着一劳永逸了吗?恰恰相反,这只是新挑战的开始。郭台铭所回归的大陆,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单纯依靠劳动力红利的“世界工厂”。今天的中国大陆,市场由质量和创新驱动,这里早已不缺巨头,游戏规则也变了。富士康也开始布局新能源这些新赛道,这正是它对中国从“代工基地”转向“创新高地”这一趋势的直接反应。过去,郭台铭或许可以凭借其压榨员工、大量“码人”的廉价代工模式称王。但如今,大陆比的是技术,是创新。有人评价他数典忘祖,吃着大陆的红利却反过来诋毁,这种立场和他的傲慢,最终决定了富士康的命运走向。现在,郭台铭和他一手打造的帝国,面临的问题早已不再是谁给谁“赏饭吃”。真正的问题是,在这张以创新为食的新餐桌上,他们还能否找到自己的位置?富士康的故事雄辩地证明,一个地方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能塞进行囊带走的孤立要素,而是一个耗费数十年培育、无法被轻易复制的复杂生态。如今,这个生态正在飞速自我进化,向所有身在其中的玩家,发出了新的挑战书。
郝龙斌谈2028“大选”不容许郭台铭事件重演国民党主席选举开跑,蓝白合成候选
郝龙斌谈2028“大选”:不容许郭台铭事件重演 国民党主席选举开跑,蓝白合成候选人必考题。国民党主席候选人郝龙斌表示,台中市长卢秀燕目前看来是众望所归的2028人选,若届时卢仍是最强人选,当然可征召她;但万一有其他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