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宇的地缘历史的文章

秦国想切断赵国邯郸的主力对太原盆地的增援,选择了攻击阙与(今山西和顺县境内)
,这让赵国大惊。 
因为穿越太行山的孔道有限,在赵国控制长治盆地,或者他们与控制长治盆地的韩国关系良好时,就可以从滏口陉向西进入长治盆地,然后向北出上党进入太原盆地,这条通道路状相对较好,中间又有长治盆地提供补给。但现在这条路线已经由于韩国倒向秦国而被切断了。 
赵国还有一条备用通道,出滏口陉后向北走清漳水(战国时叫“潞水”)。其绝大部分河道处在太行山脉腹地,通行难度相对较大,但这是赵国自己能够控制的通道。清漳水源头有两个,在这两

鄢郢之战后,秦国在南线确立了对楚国的优势。目光又转向了北方,几年前五国伐齐的时候秦国获得了一块飞地:陶邑。中原的诱惑加上现在如日中天的气势,让秦人的战略偏向东进。 
秦国想用白起在吕梁山区和太原盆地所扩张的赵国城邑,去交换赵、魏联盟在河北平原的同等数量的土地。在秦国控制的河东、洛阳盆地和陶邑之间增加一个点,并最终和陶邑都连接起来。 
但赵国反悔了,在自己拿回城邑后,并没有交换对应的土地。这样秦国东进的战略破产,无论是出于打击赵国这个最大战略对手的需要,还是为了秦国的面子,秦赵之间的战争都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五国伐齐之后,秦国把楚国赶出了南阳盆地和江汉平原。放眼天下,赵国成为秦国的主要对手了。 
战国中期,秦国向山西高原的强势扩张,有韩、魏两国做为缓冲的赵国,主要控制区并没有遭受多少损失。而到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国不但在大同盆地以北,拓展了代、雁门、云中,三个边郡(足以与燕国的“塞上五郡”相比)。还在公元前296年灭了中山国。 
按说吞并这么大体量的一个二流强国,成为出头鸟,一定会被大家群殴的。但由于赵国的的扩张方向,远离了中原这个地缘旋涡,所以诸国合力攻赵的动力不足,赵国也因此没有受到太大干扰。秦国

战国七雄中韩国最弱小,这个观点相信大部分人都会接受。无论从战略纵深,还是地理位置来看,怎么看都不象有长命相。如果韩国早50年灭亡,那历史就只能称战国六雄了。但处在夹缝中的韩国,却坚持到了最后。 
能够做到这点,很大程度上是韩国人把左右逢源发挥到了极致。三家分晋后,韩国就控制了东西战略通道。其领土内的上党高地、轵关陉、洛阳盆地都是魏国和秦国进出中原的必经之路。 
无论是对战国初期风光无限的魏国,还是后来如日中天的秦国,韩国人都清楚硬碰硬他是没有这个实力的。但二者进出中原又必须从韩国的领地上通过,对此韩国人是很

公元前284年,五国伐齐后秦国得到了一块飞地:陶邑(今菏泽周边)。秦国从收复河西之地后30年以来,没有经历过大的失败,期间南下巴蜀,又解决了最大的对手楚国在东南方面的威胁,气势旺盛。这种背景下,在中原有这么一块风水宝地作前进基地,在战略上就难免会有轻敌冒进之举了。 
秦国希望以陶邑为核心,向四周强力扩张,通过蚕食魏、齐等国在中原、河济平原的土地,让秦国成为中原霸主。另一方面则从洛阳盆地,以及南阳盆地向东渗透,最终与秦国在陶邑的飞地连成一片。 
因为陶邑的位置过于偏东,驻守于上的秦军,与从河东之地东征的秦军

鄢郢之战后,楚国失去了最具价值的南阳盆地、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而秦国则成为天下公认的最强大的诸侯。从秦国的角度看,楚国已经沦为一个二流国家了。那秦国为何没有一鼓作气灭亡楚国呢?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从疆土面积来看,楚国仍然是一个大国,还拥有今河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湖南等地的大片领土。此时楚国就算没有反击能力,防御的实力还是有的。就算是到了战国尾期,王翦为了消灭楚国,还得向秦王嬴政讨要60万大军才有把握。 
就算是此时秦国有能力一口气吃掉楚国,但能不能很快消化掉这些与黄河文化存在明显差异的地区还是一

楚国失去了南阳盆地、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后,领土疆域相当于变成了一个大号的吴国。北起伏牛山脉,桐柏山脉,南至大别山脉、罗宵山脉的这条分水岭,成为了秦楚之间新的地缘分割线。 
楚国领土中最为精华的地缘板块都被秦国占据了。由于郢都已失,楚国需要寻找一个新的地缘中心。最初,位于中原腹地的陈国故都(河南省淮阳县)成为了楚国的新都。但“陈”这个地方,太靠近中原了,又无险可守。 
如果将都城迁入江东平原,以吴越故都“吴都)(苏州)为新的政治中心,也不失为一个稳妥的方案。但这样做的话,就意味了楚国彻底偏安于东南,成为边缘

荆山、大洪山、桐柏山之间形成了两条战略通道。一条西侧的汉江通道;另一条则是东侧的随枣走廊。但无论是2000多年前的秦、楚两国,还是后来的诸多朝代,都将注意力集中在汉江通道一线,以至于汉水两岸的襄、樊二城(今襄阳市)名气要远大于东面的枣阳、随州两城。 
原因倒也不复杂,从水系的归属上就一目了然了,南阳盆地中的河流都是归属于汉江水系,无论是发源于东侧的桐柏山,还是北侧的伏牛山,亦或是由秦岭主脉中下来的丹水。这些河流从整体上呈现一个网形,覆盖了整个南阳盆地。而所有这些河流都在襄阳市这个位置上汇入了汉水。 
也就是

楚国为了换回黔中郡,以保证大后方的安全,放弃了整个汉水中游地区。而在秦国已经占据了南阳盆地北部的析邑和宛邑的情况下,失去整个南阳盆地也就“指日可待”了。明知道这种交换实际上只是在“饮鸩止渴”,楚国为什么不放手一博呢。 
实际上这是一种对国际社会政治的综合考量。当时除了秦楚,还有另外五个处于同一级别的诸侯国。从楚国的角度看,如果与秦国死拼到底,两败俱伤的话,即使自己能够勉强将地缘平衡线压回至武关一线,那几个坐山观虎斗的国家也会是最终获益者。 
更为致命的是,在秦国的连横政策下,他们很可能还会从背后捅自己一刀

公元前280年,司马错由陇西高原出发,沿西汉水、嘉陵江通道进入四川盆地。然后再征招了巴、蜀本地兵员10万,浩浩荡荡的沿长江向楚国进发,这一天秦国等待了36年了。大军很快攻取了楚国在川东的边邑——涪陵。 
随后秦军并没有继续顺长江攻击那段艰险无比的“长江三峡”。而是转而选择了一条看似南辕北辙的攻击路线——乌江。计划了30多年的攻楚行动之所以会作出这种调整,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秦军没有把握一战攻破楚军的三峡防线,也就是楚国所设置的“巫郡”。顺江而下一旦失败,退回来非常困难。三国时期刘备就是这样损失了5万大

公元前280年,楚国夺得巴蜀已经有36年了,此时秦国已在南阳盆地北部也站稳了脚跟。而刚刚结束的五国伐齐,齐国被挤压到东部沿海做最后的抵抗。此时秦国又把目光转向了现在最大的对手:楚国。 
此时秦国有3条路线可以攻击楚国,即丹江、汉水、长江。如果按照传统的攻击路线,在南阳盆地站住脚跟的秦国,应该向南,由大洪山两侧的“汉江通道”和“随枣走廊”攻击楚国所据守的江汉平原。但问题是,这条防线并没有那么容易突破。它的防御面较窄,有利于楚人的防守。这一点,在之后的历史中,无数次被验证了。 
还有就是如果秦人试图南进的话,上

夜郎国是春秋战国一直到汉武帝时代存在于贵州高原上的一个“国家”,准确说,它其实更像是一个部落联盟的盟主。夜郎国的主体民族占据了贵州高原地缘条件最好的那一片(今贵阳安顺一带),相比周边部落有着更强的实力。 
同时其所在的位置还能够控制贵州高原沟通其他地理单元的交通线。安顺这块高原核心区,属于乌江上游水系。这也就意味着,夜郎国人可以通过乌江航线,与四川盆地乃至其他长江流域的地区相沟通。 
从安顺向南不远,还有条重要的河流——北盘江(2000多年前,它叫作“牂牁江”),他沿着乌蒙山东麓的山地从北向南流,最终进入珠

公元前279年,诸侯国之间厮杀惨烈。大家都在围绕中原进行生死存亡的搏斗。就楚国而言,北线西线东线一直是他们重点关注的方向。 
但这一年,楚顷襄王却派将领庄蹻率军通过黔中郡向西南进攻,试图穿越武陵山区,去控制云贵高原。此时楚国为何要耗费精力去开发这种没有太大地缘潜力的边缘地区呢? 
原因来自于秦国的压力,此时秦国已经向南占据了汉中、四川两大盆地,对楚国形成了绝对的地缘优势。楚人无论从丹江、汉江还是长江通道,攻击秦国,都只能形成单线进攻的态势,形不成两路包夹。由于楚国的地理劣势,即使是秦楚实力相当,秦国胜算也会

楚国黔中郡所覆盖的区域横跨了今渝、鄂、黔、湘四省(市)的土地,北边到清江流域(不是长江),西边到乌江,南边到雪峰山,东边到武陵山区边缘。从面积上来看,甚至超出了两湖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的面积。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电影《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的地质原型,都是在武陵山区这里。但在这片复杂的山地之中,可供耕种的土地却是十分稀少的。生活在这里的都是那些边缘民族。楚国以及后来统一之后的中央政权,往往是以间接控制为主。这种情况,甚至直到上个世纪前半叶仍然没有太大改变。以至于在非常多的影视剧中,这里还有大量的剿匪故事。 
巴人强大的时候,通过盐的经济诱惑控制武陵山区部落。巴人被楚过击溃后,楚国顺势成为了这些蛮夷部落新的宗主,但不会过于干涉他们的内务,楚人只需要控制重要的战略据点即可。 
楚国设置黔中郡的初衷是解除山地中这些蛮夷部落对洞庭湖平原的骚扰,秦占巴蜀之后,黔中郡的价值又被提升了,用以缓冲秦国自四川盆地对南楚(洞庭湖平原)的攻击。

楚国吞并越国,一时春风得意。楚国向东扩增了领土,这对秦国构成的是间接威胁。但对于围绕中原扩张利益的魏、韩、齐三国所构成的威胁则要直接的多。为了不让楚国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消化新得到的吴越。三国反应很快,公元前301年,三国联军攻入方城夏道后向南,双方在宛邑(南阳市)东南方向的“垂沙”展开了决战(唐河县西南)。垂沙之战最终以楚国的失败而告终。 
为了进一步削弱楚国,秦国随后在公元前300年、298年从丹阳通道对楚国展开了两次攻击。楚国内部又爆发了“农民起义”,从内部捅了楚国一刀,楚国暂时性的陷入了内部分裂的状

楚国灭亡越国后,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归楚了,楚国疆域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如此庞大的面积,所包含的地缘版块也多,每一块的地缘文化也不尽相同,历史上有三楚之分。 
所谓的三楚,说的是西楚、南楚以及东楚。楚国在江汉平原稳住阵脚后,春秋时期就跨过汉水消灭融合汉阳诸姬,后穿过方城夏道和信阳通道进入淮河流域,直到泗水,这个范围就是西楚,算是楚国的基本盘。大至相当于现在的湖北省以及安徽省的中北部,以及河南的南阳和东南部地区。 
南楚,指的是长江以南的长江中游地区,按现有的行政区划就是湖南、江西两省。从扩张顺序来看,楚国

春秋末期,越国吞并吴国以后,长期游离在中央之国的地缘舞台边缘。进入战国以后,魏国率先发力,齐、楚两国都需要在中原地区投入更大的精力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因此对于保守的越国也没有施加太大的压力。 
不过当历史进入战国第二阶段,魏国一家独大的局面结束,国际社会各诸侯国逐渐根据形势结成各种同盟,以保持自己的获益。而在这种合纵连横的形式之下,偏安东南的越国也无法独善其身了。 
从地缘格局上来看,越国和齐、楚两国存在结构性的地缘矛盾,这点在当年的吴王时代就已经验证过了。因此越国选择的联合对象是三晋中的老大——魏国。而已经

公元前312年,丹阳之战中秦军斩首8万楚军。但楚国作为江淮地区的巨无霸,家底是非常雄厚的。丹阳之战刚刚结束,秦人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楚国就集结了全国的大部分军队(号称“倾国之兵”),沿丹江通道向秦国发起了反攻。 
倾力出击的楚国,迅速突破了武关和峣关,渭河平原即将展现在了楚人面前。渭水之南的这块风水宝地,周人的都城镐京,后世的汉、唐帝国都选择了这里。从地形上看,这块王者之地,北依渭水,南靠终南山(秦岭中段),而在它的东侧还有一个突出部骊山。这样一个依山伴水的“箕”型宝地,如果让楚人得了去,那么将又会是一

公元前318年,魏国主导第一次合纵攻秦,秦军在修鱼之战中斩首魏韩11万大军。公元前316年,秦军南下收取汉中盆地和巴蜀之地。秦国咄咄逼人人的态势,让强大的楚国也深深的感到了秦国的战略威胁。此时秦人对楚国形成战略威胁的攻击线路,最少有3条(长江、汉水、丹水)。 
魏、韩被秦击败后后,选择和秦国结盟,楚国则选择和齐国结盟。这种情况下,秦楚之间的大战必不可避免了。秦国先是让张仪用“商於之地”作为筹码忽悠了楚国和齐国断交。 
既然秦国敢“忽悠”楚国,当然也就充分做好了战争的准备,并主动发起了攻击。秦人并没有直接攻击

公元前313年 ,张仪对楚怀王承诺,只要楚国和齐国断交,秦国就割让600里商於之地给楚国。但楚齐绝交后,张仪却拒绝交付商於之地。那楚怀王真的是傻白甜,这么轻易就相信了张仪吗? 
从目前的划分来看,商於之地位于今“商洛市”和其东部的“丹凤县”。卫鞅所受封的“商邑”就在现在的“丹凤县”,汉水支流丹水在其中流过。商於之地是秦楚交往的传统路线丹江通道的必经之路,柏举之战中秦国出兵援助楚国就是从这里进入南阳盆地的。 
在商邑的东南面,丹江通道的最窄处,秦人构筑了一道关卡叫作“武关”。武关是秦国的西南门户,位列“关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