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看见杨瀚森上场不到4分钟就喘得直不起腰,教练紧急将他换下的画面,才算彻底懂了全网“追着骂”的真相——没有恶意,全是“怒其不争”的失望,写满了所有球迷的心里话!

同场对比太扎心了:队里快被淘汰的替补杜普里斯,拿着寥寥无几的出场时间,拼得像在抢最后一块“留队蛋糕”,防守贴得对手动弹不得,还砍下9分1板2助攻;而只有20岁的杨瀚森,本该是体能碾压的年纪,却把压箱底的优势变成了致命短板。3分钟就跑不动,这哪里是“状态不好”?分明是职业态度出了问题,老球迷们看着能不窝火吗?当年姚明刚去NBA,顶着语言不通、对抗吃亏的压力,训练馆永远是最晚走的,杨瀚森这份“拼劲”是不是差太远了?

谁都不能否认他的天赋:2米16的身高,能投三分、球感比不少后卫还灵,当初多少人把他当成“中国篮球下一个希望”?可别人都在往前冲,他却在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登陆NBA才几个月,体能没涨反降,以前的肌肉线条消失不见,整个人松松垮垮;早在青岛队就开始学英语,赴美大半年仍需翻译沟通,连战术理解、队友配合都受影响。要知道,语言是融入球队的基础,他连这点主动性都没有,怎么可能跟上NBA的节奏?难道真以为靠天赋就能站稳脚跟?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生活优先级”的错位。带女友赴美无可厚非,但作为还没站稳脚跟的新秀,外界看到的却是他频繁陪女友吃夜宵、逛街的画面;采访时被问训练,回答不是“吃了好吃的”就是“睡得挺好”——NBA从来不是“享受生活”的秀场,是全世界最卷的篮球战场!这里的每一分钟出场时间,都需要用凌晨4点的训练、无尽的汗水去换,他这样的状态,对得起当初为他熬夜看球的球迷吗?

最可惜的是他“拼劲的丢失”:以前在CBA,他眼神里满是“要赢”的狠劲,拼抢时连地板都想扒下来;如今在NBA镜头里,总跟着队友嘻嘻哈哈,没了“证明自己”的执念。运动员最可怕的从不是技术差,而是丢了“想赢”的欲望——杜普里斯这样的替补都在拼“活下去”的机会,他却把进NBA当成“终点”,连最基本的求生欲都没展现,这难道不让人失望吗?

球迷的骂声,本质是疼惜:疼惜他被浪费的天赋,疼惜他到手的机会,更疼惜中国篮球好不容易冒出来的一颗星,正在慢慢“变暗”。NBA给的不是光环,是考验;镜头前的光鲜,远不如训练馆地板上的汗水实在。

杨瀚森该醒醒了:你现在是“还没立足的新秀”,不是“功成名就的球星”。想把球迷的尊重赢回来,就得收起“享受生活”的心思,重新扎进训练馆——毕竟NBA的饭,从来都是用汗泡出来的;真正的球星,从来不是活在镜头里,而是活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与拼搏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