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教育部重磅发声:不是孩子不坚强,是他们太累了

这几年,家长们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不是“孩子上清华”,也不是“考个第一”,而是让孩子别那么累。可现实是:一个个孩子被作业、

这几年,家长们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不是“孩子上清华”,也不是“考个第一”,而是让孩子别那么累。

可现实是:一个个孩子被作业、考试、焦虑裹挟着往前冲,晚上写到十一点,早上六点起,周末不是补课就是测试,就连“喘口气”的时间都被学习占满。

10月9日,教育部发布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不少家长感叹:这次教育部终于懂了,孩子不该在焦虑中长大。

01、不是孩子抗压能力差,是他们太久没喘气了

现在的孩子,看起来什么都有,其实每天都在“负重前行”。早上天没亮就起,晚上十一点还在写作业,一周几乎没一天能睡到自然醒。

这次文件开宗明义:要减轻学生作业和考试负担,严禁布置机械、惩罚性作业,鼓励每周设一天“无作业日”,不得按成绩排名。听上去只是几条规定,但对无数孩子来说,这可能是久违的一口新鲜空气。

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他们太焦虑、太疲惫。真正的教育,不是压出分数,而是养出热爱。

02、心理健康的第一步:先让身体动起来

教育部的第二条措施,很多家长看了都拍手叫好,“体育每天2小时”要全面落实!

不是让孩子天天在操场上“刷圈”,而是要让他们在运动中释放压力、增强自信。孩子的身体一动,情绪就会舒展;当他们能在球场上出汗、在阳光下奔跑,那种天然的“快乐激素”会帮他们对抗焦虑和疲惫。

文件还提到:要推行课间15分钟活动时间,这看似一小步,却能让孩子“喘口气”。因为很多学校,课间只有几分钟,孩子上厕所都得“排队冲刺”,哪还有心情放松?

真正的教育,不只是教知识,更是教孩子活得健康。

03、让孩子睡够觉,比多做两套卷子更重要

第三条措施特别务实:保障学生充足睡眠。

国家明文要求: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鼓励学校安排午休;严禁超时学习;睡眠状况要纳入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说白了,就是要让孩子“该睡就睡”。

有研究发现:一个睡眠不足的孩子,记忆力、注意力、情绪管理能力,都会明显下降。长期熬夜学习,不仅成绩不一定更好,还可能引发焦虑、暴躁、甚至抑郁。

所以,请家长们也一起配合,别再让写完作业再睡变成常态,让孩子睡得好,才是真正的赢在起跑线。

04、孩子需要的不是“断网”,而是“会用网”

第四条措施讲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用网习惯。

互联网本该是获取知识的工具,但如今却成了孩子焦虑的放大镜——短视频、内卷话题、碎片化资讯……焦虑、攀比、自我怀疑,都在悄悄滋长。

这次文件提出: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推广“未成年人模式”;碎片化资讯;倡导家庭一起“息屏行动”。

别小看这几点,它其实是在帮孩子重建注意力和安全感。因为一个沉迷屏幕的孩子,往往也是一个情绪被绑架的孩子。

这不是简单的封网,而是让孩子学会用网而不被网用。

陪孩子断一断,比骂孩子玩太多更有用。

05、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对待

文件的第五条,让人尤其感动,特别关注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孤儿、流动儿童等特殊群体。

教育部要求建立“一生一策”,并强调家访制度、情感关怀、心理辅导。

很多孩子表面看起来坚强懂事,其实只是“不会表达脆弱”,他们更需要被看见、被理解。

真正的教育,不是让他们学会忍,而是让他们敢于寻求帮助。

06、从“育分”到“育心”,教育要更有人味

这次十条措施的核心理念,其实就在第七条:推进实施全员育心制度。让每位教师都懂心理教育,学会识别孩子的情绪信号,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心理关怀;班主任多一分共情,或许就能少一次孩子的崩溃。

同时,要求学校配齐心理健康教师、建立AI心理助手,为学生提供初步识别和情绪疏导。

这意味着,心理健康将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一个懂情绪的老师,胜过十次心理咨询。

07、家校同行,才能筑牢孩子的“心防线”

最后两条措施,说到了家长的角色:要培养和谐亲子关系,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让家长学会“读懂孩子的心”。

毕竟,孩子的第一任心理老师,其实就是父母。家长的一句理解,胜过千句“你要努力”;家长的一次陪伴,比一堆“鸡汤语录”更能治愈焦虑。

08、写在最后

这十条措施,不仅是教育部的一纸文件,更是一种信号——教育的温度,回来了。从减作业到保睡眠,从体育到心理,每一条都在告诉我们:学习不是孩子的全部,健康才是。

家长该做的,不是帮孩子卷赢别人,而是陪他们活出平衡、活出快乐。

毕竟,一个心理健康、睡得好、笑得出的孩子,才是真正有未来的孩子。

来源:学习不费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