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一条假帖撬动整个三亚:流量时代,谁在被“虚构故事”收割?

11 月底,一条“在三亚潜水被拔氧气管”的惊悚故事突然冲上全网。模糊视频、断句控诉、危险画面……阅读量破百万,评论区瞬间

11 月底,一条“在三亚潜水被拔氧气管”的惊悚故事突然冲上全网。模糊视频、断句控诉、危险画面……阅读量破百万,评论区瞬间炸开。

有人说再也不敢潜水;有人开始劝家人取消行程;甚至有从业者说,那几天游客突然少了一截。

就在讨论持续升温时,警方通报来了:整件事,是假的。

发布者编造经历,虚构画面,制造恐慌情节,因为散布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被依法处理。

真假一翻转,所有情绪戛然而止。但问题却被推到最前面——

为什么只有一个人说的话,却足以搅动整座城市?

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旅游类假信息,为什么总是“轻松爆火”?因为它具备三个最容易引爆大众的要素:

第一:恐惧感——最容易被放大

潜水、海边、危险动作。只要关键词足够刺激,人就会自动代入。

你不需要逻辑,只需要情绪。

第二:可信度错觉——越模糊越容易信

视频模糊、场景模糊、细节模糊。越是不清晰,越是“看上去像真的”。

情绪一强,判断能力就下降。

第三:转发成本几乎为零

点一下“分享”就可以完成“二次传播”。但每一次转发,都在伤害一个城市的口碑。

虚假故事的成本极低,但后果却极高。

旅游城市最怕的不是差评,而是“被故事化”

旅游行业高度依赖信任。你可能不知道,一座城市的旅游形象,需要:

多年累积

多方参与

无数真实体验堆起来

但只要一条假帖,就足以让这些努力瞬间崩塌。

一条虚假信息带来的影响包括:

正常商家被错杀

行业被整体怀疑

游客决策被直接改变

甚至相关行业出现订单波动

旅游不是制造业,没有“库存”可以靠低价消化。每个游客的体验,都是实时发生的。

这就是为什么旅游城市对虚假信息格外敏感。

假信息的逻辑很简单:刺激>真实

你会发现,只要是旅游谣言,套路都一样:

“差点出事”

“险些被骗”

“吃饭被宰”

“遭遇恐吓”

越是看上去“要命”的内容,越容易让人立刻停下来。

因为网络时代的传播逻辑已经变了:

真实需要证据,虚假的只需要想象。

而想象,最容易获得流量。

但为什么城市的回应速度越来越快?

不是因为“面子”,而是因为:

拖一分钟,伤害都会成倍扩大。

在这类事件里,时间就是一切。

拖久了:

舆论会自动补剧情

情绪会不断累积

整个行业会被一锅端

城市形象会被贴上标签

所以你会看到越来越多旅游城市选择——第一时间回应、第一时间还原、第一时间定性。

不是为了“堵嘴”,而是为了遏制谣言的扩散速度。

真正危险的不是假帖,而是“假帖生态”

这件事背后还有个现实:

虚假信息已经形成产业链。

你或许见过:

“XX 避雷指南”

“XX 的坑你一定要避开”

“我在 XX 差点出事”

这种内容天生自带传播属性。

只要能吸到粉丝,就能带货,就能变现。而“惊悚故事”,永远比真实体验更容易获得流量。

但代价,却往往不是编造者付。而是:

商家

从业者

整个行业

整座城市

这才是最沉重的现实。

所以三亚这次的处理,释放了一个信号

真实维权要保护。真实问题要解决。但虚假内容,也必须承担代价。

否则,一旦“假故事变成赚钱捷径”,旅游行业永远会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也只有当:

虚构变得无利可图

真实问题更容易被看到

公共信息更透明

从业者更规范

城市的形象才能被保护,游客才能安心消费。

结语

一条假帖不算什么。但如果每个人都愿意相信未经核实的内容,如果每一次恐慌都靠谣言制造,如果行业都要被情绪裹挟,真正受到伤害的永远不是平台,而是现实。

旅游行业靠的是长期信任。而信任,只能建立在真实上。

虚构的故事,也许能博一阵子流量,但迟早会被事实反噬。

评论列表

用户18xxx54
用户18xxx54 3
2025-11-23 17:40
这些造谣的枪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