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有枯荣,人有生就有死,这是自然规律,谁也避免不了。
从古至今多少人都尝试过了,但确实没有人可以打破规律。前面还是青春洋溢、无忧忧虑的少年,后面就成了“白发三千丈”的中老年。
十年弹指一挥间,人生有几个弹指?
人总是要老的,谁都有老去的那一天,不要看年轻时候多么风光和得意,最终是看你最后如何收场。
善始善终,才算是功德圆满。
人到晚年最大的底气是什么?我问了几十个老人,最后得到三个答案
我用了大概十多年的时间跟老人交流,从家族长辈到朋友家的长辈,从农村到城市,从独居老人到病床老人,以及各行各业的老人,大概有四五十个,通过跟他们的对话,以及对他们的观察,我发现人生到了晚年,最大底气就三种。
首先是好身体,几乎所有的老人都强调这点,印象中最深的是一个退休老人,他已经在医院住了一年多了,他说只要身体健康,他宁愿少活二十年。
还有一个老人有七十多岁了,他说要保持身体健康就必须少吃饭,他现在每天就吃两顿饭,饭菜也很简单,一小碗水煮白菜,几个西兰花,一个鸡蛋,这就是很丰盛的一顿饭了。
总体来看,我发现貌似农村的老人大多是身体更好,有一些八十多岁的老人还能下地干活,他们也不觉得自己有多老。
最怕就是身体有病,特别是那种生活不能自理的病,这对老年人自尊心的摧残特别大。没有老人想要让自己成为别人的拖累,他们不想依赖子女的照顾。
然后是有钱。
安全感是金钱带来的,拥有稳定的退休金、存款或资产,并能妥善管理,是老年人保持尊严和自主的重要保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钱的话老年生活还是不如意居多。
有经济独立才有个人的生活便利和自由,而且晚辈也乐意围着你,不是说图谋你的钱,而是你能够在很多地方通过钱和礼物来帮到他们。
这点很重要,比如晚辈上学、结婚、生孩子等,你能够花些钱心里会很舒服。如果身无分文,那心里可能就很尴尬了。
而且有钱也可以参与社交,交朋友也是要花钱的,不能请老朋友吃饭还要问儿女要钱吧。
最后是家庭关系。
人生到了最后最主要的还是家庭内部的关系怎么样,老人如果是一家人和和睦睦,那老年生活就会心情好很多。
要是子女为了争夺钱财闹矛盾,或者搞一些是非恩怨什么的,那老人就很难开心了。
人生七十古来稀,老人过了70岁心态就会转变,身边的老友、熟人越来越少,自己就会孤单,这就像一个世界的寂灭,此时唯有家庭的温暖能给人慰藉。
其实人到了四十岁后就要回归家庭了,外界虚假、庸俗的关系慢慢凋零,这是成长的过程。
家庭是港湾,家庭的本质是经济和情感的稳定性,我认为这才是家庭能够让人感到温暖和放松的关键。毕竟人生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幸福和快乐。
除了好身体、金钱和家庭关系之外,如果还有什么,那就是自我的修行了。
人到了一定的岁数就会感知到内心的平静很重要,精神上的富足才是真富足,从某种意义上讲,孤独才是人生,你从始至终都是一个人。
我越来越觉得人生是自我认识的过程,认知自己才能超越自己,否则人就会浑浑噩噩过一辈子,那样就不值得了。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人生还是要向内求,向内求才有出路。
总之,如果自己的思想、精神没有超脱,那终究还是在泥潭中打滚,有吃不完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