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上海云河 我是云河 2025年09月25日 18:19 上海

现在很多上海小区的居委干部,居然是外地人,本地人外地人倒还是次要,主要是语言问题,有的做了居委干部的外地人,听不懂也不会说上海话,而小区里的很多本地人老人,又不会说普通话,那么就会有一个如何沟通的问题了,对居委会干部来说,就是怎么把工作做好。至于居委会干部有没有必要一定要会说上海话,也是反对和赞成的都有,也都有各自的理由,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讨论居委会干部该不该会说上海话。有个网友提了柏万青阿姨的例子,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他的跟帖这么说的:“柏万青知道吗?一个上海人插队落户去的外地。在外地做了居委主任,为了当好这个居委主任她学说了一口流利的当地话!为啥这个居委干部就不行呢?”
他说,柏阿姨当年从上海去外地插队落户,为了做好居委工作,硬是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当地方言。可是现在上海一些小区里,居然有居委干部连上海话都听不懂,而很多本地老人又不会说普通话,这不是闹笑话吗?
这话听起来有点直,但细想我觉得还真有道理。
我理解,反对的人可能觉得这是小题大做——都什么年代了,还强调方言?老乡们会抬杠说到上海就职做官的也不会说上海话啊,你也去叫他们学上海话啊?他们不会说上海话不可以就任当官了吗?但我觉得他们没搞明白居委工作的特殊性。
居委干部不是坐办公室的领导,他们是直接面对老百姓的。特别是社区里那些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一辈子说上海话,你让他们突然学普通话,现实吗?当老人家里有困难要反映,或者政策需要解释时,语言不通,这不是把最基本的沟通桥梁都给拆了吗?这还是为人民服务的姿态吗?
柏阿姨的例子之所以有说服力,就是因为她的选择体现了一个很朴素的道理:谁服务,谁迁就。
是你需要服务群众,不是群众需要迁就你。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学会用居民最舒服的语言交流,这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这不是什么唱高调,这其实也是公序良俗。
有人说这是排外,这是歧视,而且还是地域歧视,我真不这么认为。这跟地域无关,只跟工作性质有关。就像如果你去广州做茶楼服务员,学会几句粤语招呼客人是不是应该的?如果你去重庆开出租,听懂当地方言是不是能少走弯路?
社区工作更是如此,它特别需要那种接地气的情感连接。一句熟悉的乡音,往往比十句标准的普通话更能打开心扉。老人家听到你说上海话,第一感觉是“自己人”,这话匣子自然就打开了。
我觉得那位网友之所以提起柏阿姨,不是要刁难谁,而是表达一种期待:希望居委干部能把工作当成事业,而不是混日子的职位。柏阿姨那个年代条件那么艰苦,她都能为了工作学会方言,现在的干部有什么理由做不到呢?
说到底,这不是强制要求,而是一种职业精神的体现。学会上海话的背后,是对这份工作的尊重,对服务对象的理解,也是对社区真正的归属感。
好的居委干部,应该既是居民的贴心人,也是社区的活地图。而语言,就是打开这扇门的第一把钥匙。
所以,虽然没有强制规定,但是我觉得居委会干部还是应该会说上海话,因为这是服务性工作啊。当然,如果居委会干部的态度是:我就是不学上海话!我偏不学上海话,你能拿我怎么样?
如果是这样的态度,我也没有办法。不过我想,既然作为外地人能在上海的小区做居委会干部,不会是泛泛之辈,素养和素质还是会有的吧?不会这样的吧?只有某些倔强的老乡,才会这样的。
柏阿姨都做得到,今天的居委干部,你们说呢?


我是云河
日常的生活,随意的心情
3917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