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华大学方璐团队的 “玉衡” 芯片以原理样片形态登上《自然》封面时,全球光谱成像领域意识到:一场精度革命已在酝酿。这款仅 2 厘米见方的芯片,通过 “光子调制 + 算法重建” 的突破性架构,将光谱分辨率推至 0.1 埃米级别,相当于能捕捉原子级别的光线差异,较欧美现有商用芯片提升两个数量级。
更关键的是,它破解了传统光谱技术 “分辨率与速度不可兼得” 的百年难题,在保持超高精度的同时,实现 88Hz 的快照成像能力,为工业检测场景打开了想象空间。
对正迈向高密度、精细化的线路板行业而言,这种技术突破恰逢其时。根据行业预测,2030 年 Anylayer HDI 板市场规模将达 280 亿美元,线路密度需突破 200 线 /cm²,而当前检测技术对 0.5 纳米级别的材料缺陷仍束手无策。
“玉衡” 的亚埃米级分析能力,未来有望成为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 —— 其光谱识别能力可穿透线路板阻焊层,精准捕捉铜箔结晶差异或基材老化的微观信号,为高阶 PCB 的质量管控提供 “微观透视” 工具。
尽管目前芯片仍在推进工程化样机优化,尚未进入工业场景测试,但这种技术储备已为线路板检测从 “毫米级” 向 “纳米级” 跨越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