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黑龙江黑河市举行的北方早熟玉米种质创新论坛上,一个关乎中国粮食安全与种业自主的重大举措落地——“北方早熟玉米种质创新协作网”正式成立。该协作网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首批汇聚了10家科研单位与种业企业,标志着我国在寒地玉米育种领域迈出了协同攻关的关键一步,旨在打破国外种源长期垄断,端牢“中国玉米饭碗”。
直面短板:国产玉米种源为何“卡脖子”?
北方早熟玉米区横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玉米生产基地之一,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然而,长期以来,该区域推广的主流玉米品种多由跨国种业公司主导,国内自育品种在产量、抗性、适应性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其根源在于:我国在该生态区的系统性育种起步晚、基础弱,优质种质资源匮乏,育种技术相对滞后,科研与产业脱节严重。过度依赖国外种源,不仅威胁粮食安全,更使我国玉米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联合破局:打造“育种国家队”
“北方早熟玉米种质创新协作网”的成立,正是为破解这一困局而生。它构建了一个新型“育种联合体”,通过整合国家级科研机构的前沿技术、地方科研单位的区域经验以及企业的产业化能力,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机制。
协作网将聚焦寒地早熟玉米的种质资源挖掘、关键基因改良、高效育种技术研发与突破性新品种选育,目标是培育出适应高寒、短生育期、抗逆性强、产量稳定的国产优质玉米品种,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逐步摆脱对国外种源的依赖。
在黑河试验基地,200余个自主选育的玉米及大豆新品种集中亮相,展现出我国在种质创新方面的阶段性成果,也为协作网的未来发展注入信心。
政策导向:强化平台,融合创新
论坛还明确指出,未来需进一步强化种业创新平台建设,深化“科企合作”机制,推动科研成果高效转化,并在黑河等地打造“种业创新与产业融合示范区”,实现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无缝衔接。
产业图景:超8.5万家玉米企业,黑吉两省占近半壁江山
种业创新的背后,是庞大的玉米产业链支撑。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续的玉米相关企业已超8.5万家,涵盖种子研发、种植、加工、饲料、食品等多个环节。
从区域分布看,作为我国玉米主产区的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相关企业数量遥遥领先,两省总和超过4.01万家,占全国总数的46.9%,接近半壁江山。这不仅体现了东北地区在玉米产业中的核心地位,也凸显了在此地推进种业自主创新的战略意义。
结语:一粒种子,关乎国运
“北方早熟玉米种质协作网”的成立,不仅仅是一个科研合作平台的搭建,更是一场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行动。当“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一粒种子的创新上,我们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牢牢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从黑河试验田里的新品种,到未来遍布东北黑土地的国产玉米,这场种业“突围战”的胜利,将让中国人的饭碗装上更多“中国粮”,也让“中国芯”在广袤田野上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