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被乌克兰人骗了?1992年,中国1.5亿从乌克兰买回一艘3.7万吨半成品补给舰,哪知道,这艘当时中国最大军舰航速只有16节,竟连航母编队都跟不上! 1992年,那是一个全球格局急剧变动的年代,中国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年,一笔看似普通的军事交易却在悄无声息中发生——中国用1.5亿美元从乌克兰购买了一艘3.7万吨的半成品补给舰。 时光回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国家综合实力日渐增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海军也在探索着从沿海防御向远洋作战的转型。而这艘巨大的补给舰,正是中国海军战略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您看,这艘舰只的结构设计非常先进。”在大连港口,一位中国海军的工程师对着身旁的同事如是说。那是1993年5月的一个清晨,刚刚经历长途跋涉抵达中国的“弗得科”号补给舰显得格外庞大和壮观。 这艘舰只的原计划用途是为苏联海军服务。但随着苏联的解体,它成了乌克兰一个造船厂里的半成品。当中国海军的专家团队在乌克兰考察时,他们发现了这艘大型补给舰。经过仔细评估,专家们认为,通过少量改造,这艘舰只不仅能够航行,而且能大大缩短中国自主研发同类型舰船的时间。 然而,事与愿违。当“弗得科”号改名为“青海湖”号,并在1996年5月正式加入中国海军时,它的最大航速只有16节,甚至无法跟上快速航母编队的步伐。在一次内部会议上,一位高级军官面对这一事实,叹息道:“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艘大舰,而是能够与航母编队协同作战的现代化补给船。” 尽管如此,“青海湖”号的加入仍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这艘吨位巨大的军用舰只,不仅为人民海军打开了进行远洋运输和综合保障的新篇章,更是中国海军迈向远洋作战的一个坚实基石。1997年,“青海湖”号首次远航美洲,成功完成了对多个国家的访问任务,这标志着中国海军已经初步建立了远洋作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青海湖”号的消化吸收,中国在远洋补给舰的设计制造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乌克兰方面提供的完整图纸支持下,中国的设计人员在吸取了“青海湖”号的有益经验的同时,也注意改进了它的不足之处。 由此,中国先后自行研制出了903型和901型远洋综合补给舰,这两型舰只在吨位、补给能力、续航力等关键指标上都已超过了“青海湖”号。尤其是901型,其满载排水量达到了4万吨,最大航速达到25节,完全能够匹配快速航母编队的运作节奏。 在一次国际海军展览会上,一个外国记者问一位中国海军的代表:“‘青海湖’号的购买是否是一个失败的决定?”代表微笑着回答:“每一步都是必要的探索。‘青海湖’号不仅是一艘舰船,更是中国海军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这是中国海军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也是中国从一名近海防御者迈向远洋大国的重要转折点。在“青海湖”号的故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更见证了一个大国海军的成长与崛起。
中国被乌克兰人骗了?1992年,中国1.5亿从乌克兰买回一艘3.7万吨半成品补给
成天聊育儿
2024-01-24 11:02:11
1
阅读:1937
用户11xxx03
阿弥陀佛,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家卫国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