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十五五之际,巴蜀大地迎来炸裂开局,三件大事接连发生:雅江集团在成都快速集聚业务版块,“引大济岷”大型水利工程正式获批建设,全球最快动车组首发落地成渝中线高铁。这一系列进展,标志着四川正进入新一轮区域战略释放期,其在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链稳定和西部增长极构建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11月20日,雅江集团成都分公司出手即王炸,一举拿下成都锦江区3宗商服用地,合计81.5亩。

从10月至今,雅江集团已在成都火速注册4家公司——不光有区域总部,还有物资设备、招标采购、生态环保这些细分子公司。这意味着,未来雅江集团的建设招标、工程调度、物资集结、生态管控,都要以四川为支点。这也进一步坐实了四川作为“西部战略枢纽”的核心地位。
另一件大事则事关四川发展的“水脉”。11月7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引大济岷”工程,总投资575亿,相当于一条深中通道。
这个谋划了70年的水利超级工程将把大渡河清洁水源引入成都平原,是四川迄今为止投资最大、线路最长的水利工程,其战略意义在于破解了四川长期存在的“水资源分布不均”难题。长久以来,四川的水资源偏爱人烟稀少的川西北高原,那里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达4万立方米,而在人口密集的盆地腹部,人均不足1000立方米。

一旦“引大济岷”工程建成,它解开的不仅是千年蜀地的缺水困局,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命脉之锁”——成都平原生活和工业供水保证率将从90%提升至97%,新增灌溉179万亩,改善591万亩。
四川粮食、生猪产量常年位居全国前列,天府粮仓战略深入推进,“引大济岷”将为其提供关键性的水资源支撑。有了这股水,西部的“米袋子”才算真的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如果说“引大济岷”解决的是省内资源的内部平衡,那么CR450动车组的落地,则意味着成渝双城正在加速向世界级都市圈迈进。
成渝经济圈有中国经济“第四极”之称,2024年成渝经济圈的经济总量已达8.7万亿元,占据西部地区经济总量的30.3%。但一直以来,两城之间的“距离感”成为制约要素流动与产业协同的重要瓶颈。
于是,“全球最快高铁”、设计时速400公里的CR450动车组首发成渝,未来将使成都到重庆的动车时间缩短至50分钟,甚至比成都部分跨区通勤时间还短。这对成渝双城一体化、要素加速集聚将产生显著推动。

肯定有人问:为啥偏偏是四川?
其实答案早已藏在国家战略的棋盘里。如今国际形势波诡云谲,关税战、科技战不断,东南沿海承压,咱们迫切需要打造稳固的“战略腹地”,而四川,具备不可替代的综合优势。
首先,四川的能源与资源优势稳定。数据显示,四川水电装机量占全国约三分之一,是全国最大清洁能源生产省份之一;天然气储量和产量居全国首位,是“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同时,四川钒钛磁铁矿、磷矿、锂矿等储量丰富,具备战略资源价值得天独厚优势。
第二,农业基本盘稳固。四川粮食产量连续五年超过700亿斤,是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在生猪、油菜籽产量方面全国领先,对国家粮食与农产品供应链稳定具有基础性作用。
第三,产业体系完备。四川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产业链覆盖范围广。航空制造(成都)、电子信息(绵阳)、重型装备(德阳)、机车车辆(资阳)等领域具备全国影响力。
第四,新质生产力加速成型。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突破万亿元,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其中,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领域增长强劲,是推动四川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方向。
俗话说,“成渝安,则西部安。西部安,则中国安”,从雅江集团的重仓布局,到“引大济岷”带来的水资源再均衡,再到CR450赋能的区域协同,这三项大事共同指向一个方向:
四川战略腹地建设正在全面提速。
业内预计,在基础设施、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等领域,四川将持续释放政策红利与投资需求。相关产业链,也将在未来数年迎来新的扩张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