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迷上了《明朝那些事儿》,感觉作者当年明月仿佛穿越到了明朝,用讲故事的口吻介绍了那段历史,语言幽默风趣,引人入胜。
现在我刚看完朱元璋战胜陈友谅,顿感唏嘘不已。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朱元璋的势力跟陈友谅不是一个级别的。
首先,在地盘上,朱元璋没有陈友谅大。朱元璋在跟陈友谅决战之前,占有的地盘主要在如今浙江的西部和江西地带,而陈友谅则占据了湖北湖南河南南部以及西边的重庆地区。
其次,在士兵数量上,朱元璋也没有陈友谅多。
在决战时,朱元璋调集的总兵力为二十万左右,而陈友谅则为六十万。

在武器方面,朱元璋的战船数量也远远没有陈友谅多,而且品阶还不高。
朱元璋总共调集的船只大约有大船一百多艘,小船二百艘左右。
而陈友谅则是大船二百多艘,且陈友谅的大船比朱元璋的大船大太多了,表面还有铁皮保护。陈友谅很擅长水战,算是铁甲船的创立者。

那为何朱元璋能够打败陈友谅呢?
有关军事谋略上的原因我们今天就不说了,很多专家都说过,今天我们说说人心。
陈友谅之所以会失败,是败在了人心上。从他杀害自己的前主子和兄弟就已经失去了人心。
陈友谅之前的主子是徐寿辉,被陈友谅杀了,然后他才称帝。
弑君,这在信奉忠君之道的古代社会是大不敬的,会被人们认为得位不正。
就好比李世民杀了自己的大哥也一样被后世认为是得位不正,后来有人认为李世民之所以勤勉政事,也是因为得位不正而心虚。
陈友谅弑君,是无君也。

在杀徐寿辉之前,陈友谅还杀了倪文俊。
倪文俊在没有叛变之前是徐寿辉的丞相,在他还是丞相的时候,看到陈友谅很有才能,于是就不断提拔陈友谅。
可以说,倪文俊对陈友谅有知遇之恩,也非常信任陈友谅,从他叛变后去投奔陈友谅就可以看得出来。
但就是这样一个对自己有恩的人,陈友谅也杀了,这难道不是恩将仇报吗?即使对方有过错,但在别人看来,你就是一个恩将仇报的人。

不过,无论徐寿辉也罢,倪文俊也罢,都是军队高层的问题,对于普通的士兵来说打击应该不算太大。
陈友谅最大的失误就是把赵普胜给杀了。
赵普胜是徐寿辉手下的一员猛将,为人很仗义,总是冲锋在前,在军队中威望极高。
而且他对徐寿辉忠心耿耿。其实赵普胜对陈友谅也非常敬佩,把他当兄弟看,但没想到陈友谅会杀他。
但这也怪不得陈友谅,毕竟赵普胜对徐寿辉太忠心了,不杀他很难做掉徐寿辉。
而陈友谅杀了在军队中威信极高的赵普胜后,手下人对他自然就不太满意了,对自己的兄弟都敢下手,我们普通士兵岂不更是草芥。
如果不打仗还好,在军队中跟着陈友谅混饭吃,可一旦打仗,一旦牵扯到生死,自然树倒猢狲散了。
弑君,弑恩人,弑兄弟,好一个无君无恩无情无义,失去了人心,失去了大义,谁还跟着你混。

反观朱元璋,他是怎么对待原老大的。
朱元璋原来的老大是郭子兴, 也就是他老丈人。
郭子兴起初收留了朱元璋,还把自己的义女嫁给他,对朱元璋有恩。
不过,朱元璋的能力比郭子兴强太多了,而郭子兴也心生嫉妒,想要除掉他,朱元璋察觉后并没有反杀郭子兴,而是自己离开了另立门户。
后来朱元璋壮大了,郭子兴被其他的起义军排挤,逃到了朱元璋那里,朱元璋并没有难为他,而是直接把元帅位置让给他,兵权也给了他,足见他当时的胸怀,有这样的胸怀,手下谁不服气,跟着这样的主子,将来大业成了,肯定可以吃香的喝辣的啊。(当然这是虚让,面子工程,但这一点对手下人很受用)

所以,人想要成就大事,不能太现实,心也不能太狠,而要懂得以德服人,以仁服人。
古人讲,天时地利人和,人和作为成事最关键的三个因素之一,至关重要。尤其是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对情绪和精神更加关注。
很多人开玩笑说,00后整顿职场,说到底就是人和的一种表现。00后从小不缺吃不缺喝,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生长,他们有自己的是非观。
我不为生活所迫,你企业不讲人情,无底线压榨员工,我干得不爽,就反抗,说走就走。

但反过来,你如果对他们好,管理人性化,多一些人情味儿,他们也是懂得感恩的,甚至会爆发出惊人的工作能力,毕竟我感觉00后在很多方面要超越之前的几代人。
做法的话其实也不复杂,现在很多企业都会给员工预定生日蛋糕,妇女节也会给女员工送礼物,在一些特殊的节日放假,对于服务业企业,可以给员工准备一间健身室,提倡员工久坐后去运动一下。

制造业企业多给员工一些劳保用品,比如手套,劳保鞋;对于特殊工种的员工,企业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健康,他们真的是在用生命工作,比如给电气焊员工配备防毒面罩等等。这都是人性化的体现,花费也并不多,但能让员工看到企业在关注自己,这样让企业就显得更人性化,而不是一台冰冷的只会赚钱的机器。
在薪资方面,每年多少给员工涨一涨,让员工看到希望,其实也不会给企业增加多少成本。
现代企业想要更进一步,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更要体恤员工的情绪和精神需求,这是必须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