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8月13日,苏联探险船“切柳斯金”号在北冰洋执行任务时,被浮冰包围。船只最终冻在巨大的冰块上,随着浮冰漂向未知的远方……
“切柳斯金”号是一艘由丹麦建造的新船,全长100米,排水量7500吨。1933年7月12日,“切柳斯金”号离开圣彼得堡,开启了验证北冰洋航线可行性的冒险之旅。
“切柳斯金”号上当时载有船员、科考队员等100多人,装有2995吨煤、500吨淡水和能维持18个月的粮食,以及给弗兰格尔岛运去的3年给养。船长是航海经验十分丰富的沃罗宁。
“切柳斯金”号开始的一段旅程十分顺利,可到了8月13日,意外突然降临。这天,毫无破冰能力的探险船与北冰洋上的浮冰相遇,冰块撞击着船舷,发出巨大的声响。一天过后,船员们发现舷板上出现一个个凹坑。更糟的是,一号货舱还开始漏水。
在茫茫无际的浮冰中,“切柳斯金”号举步维艰。到了8月22日,船身被浮冰围得水泄不通,直接无法前行。船长沃罗宁乘微型水陆两用飞机视察冰情时发现,船只已经被冻在冰上,如今正随着巨大的冰块一起漂向未知的远方……
在接下来两个月的时间里,“切柳斯金”号横跨北冰洋,从苏联西头漂到东头,逼近了遥远的白令海峡。假如船只能漂过白令海峡,进入温暖的太平洋,船员们就能摆脱浮冰的困扰。谁料当时天气非常糟糕,被寒冰裹挟的探险船几次眼看着就要穿过白令海峡,最终都因风向突然改变,功败垂成。而更糟的是,随着冬季的到来,可怕的严寒几乎把海面完全封死。
危急关头,苏联政府派出“里特凯”号破冰船前来援救。但探险船上的科考人员根据当时的情况认为,“里特凯”号无法完成这项任务,让它前来,无异于自寻死路。于是,“里特凯”号半路返回了。
一转眼,“切柳斯金”号陷在冰块中已近5个月。1934年2月12日午夜,海上突然掀起8米多高的巨浪,冻在冰上的探险船突然被推动了。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大浪掀动冰块,探险船随时可能会被挤裂。于是船员们紧急集合,冒着凛冽的北风和零下30℃的严寒,在北极的夜色中开始往冰块上卸载物资。
随着浮冰的挤压越来越厉害,原本完好的左舷船艏被挤扁,冰冷的海水瞬间涌入船舱。船员们加快了卸载速度,企图在船只沉没前,尽可能多得减少损失。第二大清晨,当巨浪再度袭来时,船体加速下沉,这时船长果断下命令:全体上冰!
船上104人,最终只有一人没有来得及从沉船中跑出,不幸遇难。2月13日下午,“切柳斯金”号永远地消失在了船员们的视野中。
探险船沉没的消息很快通过无线电报告给了苏联政府,苏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营救冰上的船员。他们起初想派狗拉雪橇去,但失败了。经过慎重考虑,营救委员会决定派飞机去。
在零下40℃的情况下,派飞机到北极地区去执行救援任务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苏联航空工业当时处于起步阶段,可用的飞机并不多,为了顺利完成救援任务,最后选定了两种飞机——爱尔-5和特勃-1。
爱尔-5是侦察/轻型轰炸机,机长10.5米,翼展15.5米,航程800公里。这款飞机在当时很有名。1930年,在德黑兰举行的国际飞行比赛中,爱尔-5飞机获得第一名,把相同级别的法国、英国的飞机都比了下去。
特勃-1是苏联第一款重型轰炸机,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飞机之一,翼展近29米,有效载荷3.5吨,航程可达1350公里。
被选中参加救援行动的这两种飞机从苏联各地机场起飞,去寻找遇难的探险队员,被困在冰上的遇险者也积极做好了迎接飞机到来的准备。
经过不断努力,一架从乌埃连起飞的特勃-1飞机终于在第29次搜索飞行中发现了冰面上冒起的炊烟,并很快看到了冰上的帐篷和向冰上“机场”奔跑而来的人群。
凭借高超的飞行技艺,这架飞机在冰上滑行了200多米后,最终平稳着陆。时间不等人,妇女和儿童首先登上飞机被运走。紧接着,另外几架飞机相继抵达这里。个头较小的爱尔-5飞机荷载有限,每次只能搭救5~6名乘客,特勃-1的荷载能力则要大得多。
4月13日,就在冰上裂缝越来越大时,最后一批遇险人员成功撤离。当夜刮起了大风,营地上的一切都在冰海中消失了……
苏联此次对“切柳斯金”号探险船的空中救援行动,轰动了世界。救援行动之所以能取得圆满成功,除了与苏联当时强大的航空科技密不可分外,还在于这次行动中涌现出一大批不畏生死的英雄人物,飞行员利亚皮杰夫斯基就是他们中间的代表。
利亚皮杰夫斯基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第一个成功地用特勃-1飞机把遇险者转送到乌埃连。由于在抢救中表现勇敢、不怕牺牲,他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成为第一批“金星”奖章的获得者。而一同获此殊荣的,还有其他6名飞行员。
用户10xxx47
探险船上还有孩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