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病逝,丞相胡惟庸代表朱元璋前来吊丧。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吊丧竟只是个幌子,胡

静静的聊 2024-05-29 16:37:11

刘伯温病逝,丞相胡惟庸代表朱元璋前来吊丧。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吊丧竟只是个幌子,胡惟庸此行的真正目的是寻找一本兵书!

就在不久前,刘伯温给太子朱标讲了一个杀猪的故事,谁料这个故事惹得朱元璋大为不满——“猪”暗指“朱”,这不是犯上吗?于是,朱元璋借题发挥,对刘伯温这位曾为大明立下过汗马功劳的谋臣起了杀心。

马皇后得知此事,赶紧派人偷偷给刘伯温端来一盘红枣,红枣中还放了几颗桃。刘伯温当即明白,马皇后是让他“早逃”,于是刘伯温赶紧告老还乡。

为了减少朱元璋的猜忌,隐退之后,刘伯温不同任何官员往来,整日喝酒下棋。当然,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做,那就是写兵书。

谋臣总是希望自己的奇谋妙计能够传承给后人,刘伯温也不例外。于是他以自己的戎马生涯为基础,融入超凡的思想智慧,呕心沥血写出了兵书——《百战奇略》。

然而朱元璋耳目众多,刘伯温写书一事很快被他知晓。在朱元璋看来,自己能够灭掉陈友谅和张士诚建立大明王朝,与刘伯温卓越的军事才华是分不开的。因此,他极为看重刘伯温撰写的这部兵书。他担心,万一刘伯温的后世子孙中出现一位奇人,亦或是这部书流落民间,为哪个反贼所得,大明王朝岂不危矣?因此,这部兵书他一定要拿到。

然而刘伯温毕竟有过大功,又没犯什么大过,朱元璋不便巧取豪夺,他需要一个机会……

不久,与刘伯温素有嫌隙的胡惟庸,命人偷偷将砒霜涂在了刘伯温最爱看的几本书上。刘伯温看书有个习惯,翻一下,蘸一下唾沫。于是,他便不知不觉中了毒。

随着毒素的累积,刘伯温身体每况愈下,他自知命不久矣。这天,他对守候在身边的儿子说:“我死后,《百战奇略》会给家里带来祸害。这是我一生的心血,本想将其献给皇上,怎奈皇上多疑,就是献上去,恐怕他也不会相信,倒不如烧了保一家人平安。”

第二天,刘伯温在昏迷中去世了。刘伯温的死讯传到京城后,朱元璋立刻命胡惟庸快马加鞭,赶到刘伯温府上追问兵书下落。

当时,刘伯温的两个儿子正跪在父亲的棺木前放声痛哭。突然,刘府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只见胡惟庸率领全副武装的士兵闯了进来。他一边高喊着替皇上来吊丧,一边将刘氏兄弟拉到一旁,脸色凝重地问道:“皇上想知道你父亲将兵书藏到哪里了?”

面对胡惟庸的询问,刘伯温长子刘琏告诉他说:“父亲已经把兵书烧了,给皇上留下的是一本《郁离子》和一封信。”

胡惟庸将信将疑地把两样东西带回南京,并将刘伯温烧书一事告知朱元璋。朱元璋看着手中的《郁离子》若有所思,他很了解刘伯温,此人视兵书如命,怎会舍得烧掉?

刘伯温去世的第三十五天,即五七那天,胡惟庸再次来到刘伯温家。他向刘伯温的儿子子传达了朱元璋的命令——在刘家老屋的原址上建造一座诚意伯府,诚意伯就是刘伯温。

朱元璋的用意很明显——借拆房之机,搜查兵书。只是胡惟庸派来的人将刘伯温房子的每一条板缝、每一个梁孔都查遍了,何曾看到半点兵书的影子?难道书真的被烧了?

关于《百战奇略》的下落成了朱元璋的一块心头病。他生怕此书尚存世间,落到别人手中,因此整日坐立难安。

洪武31年,71岁的朱元璋临终之际拉着皇太孙朱允炆的手说:“你一定要把军师的兵书找到,千万不能让它落到外姓人的手中!”

朱元璋驾崩之后,从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一直到崇祯皇帝朱由检,几位皇帝不忘朱元璋遗训,多番寻找《百战奇略》,但都一无所获。难道这部兵书真如刘伯温所言,已经化为灰烬了?

其实朱元璋猜对了,刘伯温视兵书如命,烧书之事他是决计不会做的。可朱元璋没想到的是,刘伯温其实早就将兵书献给他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崇祯17年,闯王李自成打进北京城。从皇宫搜出的书籍中,他发现了一本刘伯温手写的《郁离子》。李自成读过这本书的刻本,见了手写本顿时爱不释手。然而就在李自成翻阅此书时,他发现一个惊天秘密。

由于年代久远,此书折叠处自然断裂。而就在裂缝中,李自成发现了密密麻麻的文字。看过几行之后,他大吃一惊,原来这就是刘伯温所写的兵书《百战奇略》!

刘伯温不仅忠心耿耿,更是用心良苦。但凡历代继承大统的朱氏子孙稍微用功翻书,就会发现这个秘密。可惜他们大都慵懒腐败,最终得到这本绝学的竟然是推翻大明王朝的闯王李自成!

不过可惜的是,李自成虽然拿到了兵书,但他却并没有保住自己的帝位。可见这部兵书只是一个指引,重要的还是用兵书的人……

0 阅读:76
静静的聊

静静的聊

家国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