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然而当时西方国家嘲笑我们“有弹无枪!” 他

静静的聊 2024-05-29 16:38:18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然而当时西方国家嘲笑我们“有弹无枪!”

他们的意思是,中国虽然有氢弹,但没有投掷能力。也就是说咱们的氢弹不能实战,只能摆在地上做做实验。

其实他们不嘲讽,我们也知道自己的不足。不过饭总要一口一口吃,路总要一步一步走!氢弹试爆成功,接下来自然要将其实战化,否则谈何摆脱西方国家的核讹诈?

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急需两样东西:核弹载机和出色的飞行员。

1970年,我国科研人员只花费了四个月时间,就将强-5飞机成功改装成了强-5甲核弹载机。与此同时,核工业部九院的同志经过3个月跟踪调查,选中了41岁的彝族飞行员杨国祥作为氢弹投掷的主飞行员。

核弹载机有了,飞行员也有了,中国第一颗实用氢弹能顺利爆炸吗?

1971年12月30日,博斯腾湖畔某机场警备森严,飞行员杨国祥凝神屏息,稳稳地驾驶强击-5甲腾空而起,飞机上载着的正是我国第一颗实战氢弹!

不久飞机进入预定地点,下方沙漠中白十字靶标清晰可见。杨国祥仔细校正各种仪表,不断调整着投掷精度。他坚信,只要他的手指在开关上轻轻一按,全世界都会传播一条爆炸性新闻——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实战氢弹!

塔台发出投掷信号,杨国祥迅速拉下安全防护遮光罩,把手伸向推脱装置的开关。然而,按下开关的一刻,推脱装置竟然没有动作!杨国祥愣了片刻,连忙驾着飞机绕了个“8”字,果断采用应急方案,再度进入投掷圈。

杨国祥的手指第二次伸向推脱装置的开关,按下开关,推脱装置依然没有反应!杨国祥的心顿时提到了嗓子眼,额头上也沁出了汗珠。他一咬牙又飞一圈,再次进入投掷范围,采用超应急方案投掷,装置依旧没有反应!几个小时已经过去,航油仅够飞行半小时了!

这时在北京,周总理一直守着电话机,等待西北基地的信息。终于电话铃响了,对方急促的话音,使总理的浓眉微微一颤。

此刻,一颗具有巨大燃爆能力的实用氢弹正随着杨国祥驾驶的强击机在空中盘旋,任何气候、温度、气流、速度的变化,都可能使这颗氢弹突然爆炸。一旦那样,不但飞机和飞行员转瞬之间灰飞烟灭,整个基地也会成为第二个广岛。

此时,西北基地观测圈内,数万名科技人员正穿着防护衣翘首以盼。为了保护科技人员,周总理果断下令,除塔台指挥外,所有人员,不得争辩,无一例外,全部撤!撤!撤!

杨国祥呢?周总理捏着话筒沉吟半晌,终于沉重地说道:“要相信我们的飞行员!”

此刻,杨国祥知道属于他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他不在乎中国热核科研史上是否会增添一位烈士的名字,他只担心国家的巨大财富、科学家的心血毁于一旦。想到此处,杨国祥的心瞬间平静了——他要竭尽全力将氢弹带回,万一不能,他一定要将氢弹处理在沙漠里,绝不能做对不起人民的事情!

不久,在众人焦急地等待中,杨国祥带着氢弹飞临西北某机场上空。飞机开始缓缓下降,在距离地面一米的高度开始平飘,这是最危险的时刻。杨国祥聚精会神,瞅准时机,“哧”一声,飞机像一只归雁一样,轻轻着地——氢弹没有爆炸!杨国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西北基地一片欢呼!

北京又来了电话,周总理说:“带着氢弹着陆成功,这是一大奇迹,要好好总结经验。”

事故原因找到了,是因为推脱装置变形而造成的,工厂连夜对投掷系统进行了改造。再次投掷的计划很快在指挥部做出,时间定在1972年1月7日,还是由杨国祥负责投掷。

当天,基地上空下起了雪,这对杨国祥无疑是一次更严峻的考验。好在当杨国祥钻出云层时,试验区天气尚好。

塔台发来投掷信号,杨国祥迅速戴好遮光罩,动作娴熟地打开进控开关,拉起机头,飞机上扬45度时,他果断按下投弹按钮,推脱装置动作了!

乳白色的氢弹像离弦的箭一样朝着白十字靶标射去!杨国翔迅速驾驶飞机,一个大回旋,飞出氢弹杀伤范围。

突然,几道蓝白相间的强光穿过光照,把飞机座舱淹没了。随即,一声巨响传来,一个通红耀眼的巨大火球跃动在沙漠中,好像一轮经过海水浴的太阳!

全世界顿时疯传起这条爆炸性新闻:1972年1月7日,北京时间15点整,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实战氢弹!

此时,基地一片沸腾,为了满足群众一睹杨国祥的愿望。基地领导让他站在敞篷汽车上绕场数周,以示风采。人们看清了,杨国祥中等个儿,黑黑的面孔,机智干练,眉宇间充满自信!

0 阅读:221

评论列表

陌上蝴蝶飞

陌上蝴蝶飞

6
2024-05-29 18:07

国家英雄!

静静的聊

静静的聊

家国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