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四句解〈易‧繫辭上傳〉
游梁公隼
2024-07-26 00:11:58
「天尊地卑」,此四字太重要了,一開始,已劃一條線隔開「中華象理文明」與「西方神話神權」的思維。中國聖人的易學,不搞神話這一套,不會以人物行為故事、對話去表述道理,而是用符號、數字,即象數比喻、寄寓、推演出大道理。所以說天降聖人 伏羲後,觀悟大道,授人以《易》之符象,沒有文字,而後世聖人依此無字天書推出三種易法,按時代而應用,故「夏知天」而出星曆,「商察地」而重農辟土,「周體人」而禮樂文明。天地中最易大分別的就是日夜,最易見的就是日月,人群中最易分的就是男女,所以推類下去,凡遠近、好壞、成毁之中,就知有「陰陽」,最大的陰和陽,就是大地和上天。而把高的放前,卑的放後,便叫「天尊地卑」,不是地卑小便輕鄙些對她,而是一種份位,大地低於天,便謙虛卑順;天高遠,便清明浩瀚,天地自己各納藏一種「德」。宇宙中,萬物萬象,便各含其德,能通達它的就是聖人,能貫穿它的,就是易理,把天地用易理去借代,就叫乾坤。每事物,份位、德義全都分明了,就知怎麼生存、為甚麼會這樣,乃至追溯至「道」是怎麼,先明最大的,就叫「乾坤定矣」。這個「定」,含份位、德義、數序,一切便好辦了。「卑高以陳」,乃「敶」之古書通假字,《楚辭》「敶鐘按鼓」。義:易六爻,爻為「效」,即仿效大自然。大自然既寓藏陰陽,將它通於「天地人」,便生六數,易法天地高卑,故六爻均有序。一為民、二為士、三為大夫、四為公侯、五為天子、六為宗廟。此比喻社會各有階層,各盡其性,各安其位,皆含天地之理;順天安命,則無敗亂。這時代,叫「責任與權利」,就是易之「份位」,所以,聖人以禮別尊卑,令各盡其責,即於本位中發揮光芒,便有禮制,軟體,是道德教育。貴和賤,易理告訴人是由份位、德去判定它,不是錢和權力,所以修德,便可成君子,德便貴而通天,《尚書》云「皇天無親,惟德是輔」,修德,才是中國人的大傳統。明了天地陰陽,份位,德義,便知古人云「輕清者上浮,重濁者下沉」的道理,所以「貴賤」是自己的心念和行為所造成。中國文化能三教融通,也是在易的基礎上。一切由衰向盛之基是「中國特色」,源便是儒道,儒道之源便是《易》,易之源便是自然真理。明了易學,一切便好辦了。民族光輝、自信心,也成立了。文,梁公隼 [版權所有,歡迎分享]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