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尼富商熊德龙尽管拥有印尼和荷兰的混血背景,却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他无私地向中国捐资超过4亿元,用于建设学校、医院和公共设施等。 信息来源:2007-01-24央视国际 ——我的中国心-熊德龙 熊德龙的人生开始于一个戏剧性的转折,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印尼,他的生父是荷兰人,生母是印尼人,然而,命运的安排让年仅八个月大的他被遗弃在雅加达的一家孤儿院。 命运的齿轮在这一刻悄然转动,一对来自中国广东梅县的华侨夫妇,熊如淡和他的妻子,成为了改变这个幼小生命轨迹的关键人物,他们张开双臂,将这个孤独的小生命拥入怀中,给予他一个温暖的家。 为这个新的家庭成员取名时,夫妇俩倾注了满腔的期望,“熊德龙”——这个饱含深意的名字,不仅寄托了他们对家族繁荣的美好愿景,更仿佛是冥冥之中对这个孩子未来非凡人生的一种预言。 “德”字体现了他们对孩子品德的期许,希望他能成长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龙”字则寓意着力量和成功,暗示着他们对孩子未来成就的美好想象,这个名字,如同一个充满希望的符号,仿佛已经为熊德龙日后的传奇人生埋下了伏笔。 熊德龙的童年宛如一幅浸染着浓郁中华文化色彩的画卷,在这个独特的家庭环境中,中华文化的精髓如同春雨般滋润着他幼小的心灵,每一天,他都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这些文化精华,仿佛一棵正在茁壮成长的幼苗,贪婪地吸收着养分。 中国传统的经典故事在熊德龙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司马光砸缸的机智勇敢,岳母刺字的爱国情怀,这些故事如同一颗颗闪亮的星星,镶嵌在他童年记忆的夜空中,它们不仅丰富了他的想象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他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普通话和客家话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的日常用语,仿佛与生俱来,养父母不仅言传身教,向他灌输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孝顺为先等中华传统美德,更是以自身的行动,为这些价值观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熊家的大爱不仅仅止步于收养熊德龙,在他的四个姐姐中,有三位同样来自印尼的孤儿院,这种无私的善举,如同一颗种子,深深地植入了熊德龙的心田,影响了他日后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轨迹。 随着岁月的流逝,熊德龙逐渐展露出非凡的商业天赋,他接过父亲的事业接力棒,开始在商海中扬帆起航,20世纪80年代,他踏上了移民美国的征程,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在美国,熊德龙不仅成功创建了熊氏集团,还收购了美国《国际日报》,他的商业版图逐渐扩大,如今已拥有遍布全球的一百多家公司。 然而,商业成就并未让熊德龙忘记自己的文化根源,相反,他将自己定位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2001年,熊德龙在印尼创办了《国际日报》,进一步扩大了他在媒体领域的影响力,通过这些媒体平台,熊德龙不遗余力地推广中华文化,增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他的努力不仅体现在商业和媒体领域,还延伸到了慈善和文化交流方面。 在中国,熊德龙的慈善足迹遍布多个省市,他捐建了30多所希望小学,为多所学校修建教学楼、图书馆和科技馆。 熊德龙对中国大陆的慷慨捐赠令人瞩目,根据初步估算,他为中国内地各项事业投入的资金高达约4亿元人民币。这笔可观的捐款中,有四分之一特别指定用于广东梅县——他养父母的家乡,这不仅体现了他对养育之恩的深深感激,也展现了他对根源地的特殊情怀。 熊德龙的善举并不局限于教育领域,他的慈善触角延伸到了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在梅州及周边地区,多座由他出资修建的桥梁巍然矗立,成为当地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桥梁不仅改善了当地居民的日常出行,也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象征性纽带。 他的慈善行为犹如一颗颗播撒在中国大地上的种子,在不同的领域开花结果,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他的行动诠释了“饮水思源”的传统美德,同时也为其他成功人士树立了榜样,展示了如何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造福桑梓。 熊德龙的贡献不仅限于物质层面,他还致力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人才交流,他组织了近2000名中国中层干部赴美国加州大学进行考察培训,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同时,他还在多所中国大学担任校董,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常说:“虽然我没有丝毫的华人血统,但我有一颗百分之百的中国心,有一腔百分之百的客家情。”这句话不仅是他的自我认同,也成为了他行动的指引。 熊德龙的贡献不仅得到了中国的认可,也赢得了印尼政府的高度评价。 熊德龙的故事告诉我们,文化认同并不仅仅源于血缘,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归属,作为一个没有中国血统却深深认同中华文化的人,熊德龙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国心”。
“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4-08-24 18:58:36
1
阅读:789
一样的月光
[点赞]
用户11xxx68
佩服,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