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该他赚钱!”才16岁,做生意知道送货上门就不说了,他还主动帮忙清洗米缸,这份贴心服务可让不少主妇喜欢上了他。半夜三更有人敲门要买米,他二话不说就爬起来,笑呵呵地送米上门,慢慢地,生意有了起色。王永庆可不满足于此,他的目光越来越远,他敏锐地察觉到台湾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中国台湾网 2008年10月16日关于“新闻资料: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的报道) 1917年1月8日,台湾嘉义县一个茶农家庭迎来了新生命,这个小婴儿就是王永庆,谁能想到他日后会成为"台湾经营之神"呢? 小永庆的童年过得很苦,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常跟着妈妈捡煤捡柴,换几个铜板回家,肚子饿得咕咕叫时,他会偷偷摘路边的番石榴塞嘴里。 虽然日子艰难,他7岁那年还是进了学校,第一天上学的场景,永庆一辈子都忘不了,他穿着面粉袋改的裤子,戴着破草帽,光着脚丫子踩在泥巴路上。 看到同学们穿得整整齐齐,他心里酸溜溜的,但更多的是对知识的渴望,所以一切困难都不是困难,而是通往未来的契机。 可麻绳专挑细处断!9岁那年,爸爸病倒了,妈妈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看着妈妈日夜操劳的样子,永庆在心里暗暗发誓:总有一天,我要让妈妈过上好日子! 15岁时,永庆听了爷爷的建议,来到县城打工,在米店当学徒的日子里,他不光干活卖力,还处处留心学习做生意的门道。 这个少年心里憋着一股劲儿,他知道,未来的路还长着呢,夜深人静时,他常常躺在简陋的床铺上,脑海中不断回想白天所见所学,思考如何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 年仅16岁的王永庆就开始闯荡商海了,他东拼西凑借来200块钱,开了家小米店,生意刚开始很难做,他可没闲着,整天琢磨怎么赢得客户。 他挨家挨户地跑,和街坊邻居聊家常,了解他们用米的习惯,这份细心一直持续到他涉足木材和塑胶行业的时候。 1954年,38岁的他决定全力投资塑胶业,虽然不少人都说他疯了,创办台塑公司的路上可不好走。 每当夜深人静,王永庆常常一个人站在厂房外面,仰望星空,心里总是充满希望,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坚持到底,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坚韧的毅力,王永庆带领台塑集团不断壮大,最终成为台湾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 成功后的王永庆依然保持着节俭的习惯,他穿的运动鞋能穿好几年,用的毛巾能用近30年,丝毫没有大老板的架子。 王永庆总是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不光跟别人比,更要跟自己较劲,"这句话道出了他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 在教育孩子方面,王永庆也是出了名的严格,他坚持让孩子们自己打拼,不能靠家里的产业过活。 有一次,他最疼爱的女儿要结婚了,大家都以为他会给个大红包,没想到,除了一张学费单据,就只给了一把刮胡刀当嫁妆。 可是等王永庆走了,啥遗嘱也没留下,这下可热闹了,他那些老婆孩子们,一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似的,争得头破血流。 三太太李宝珠第一个跳出来,她心里盘算着,老头子在瑞士银行肯定存了不少钱,怎么着也得给自己仨孩子分一杯羹。 王文洋这个长子也不甘示弱,心想着自己是长子,爸爸的家业不由我来继承还能给谁? 慢慢地,王家其他人也都加入了这场混战,大家拉帮结派,你来我往,为了多分点遗产,那是什么招都使出来了。 法庭上吵得不可开交,昔日其乐融融的大家族,如今是鸡飞狗跳,王永庆把钱存在瑞士银行,估计是想保住自己的小金库。 谁知道这一招不但没保住钱,反而给子女们添了堵,瑞士银行保密工作做得太好,想查都查不到,害得这帮人四处打听,东奔西走,就为了搞清楚到底有多少钱。 王永庆若是泉下有知,看到这场闹剧,不知道会作何感想,他肯定没想到,自己一片好心,却给家人埋下了这么大一颗雷。 从一个穷苦农家的孩子,到后来被称为"世界塑胶大王",这段历程简直像是在做梦,不过,他始终记得,赚钱不是最终目的,要用自己的财富去帮助别人,造福社会。 就是这种不断追求进步、回报社会的精神,让王永庆成为了台湾商界的传奇人物,他的故事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成功,更是一个永不言弃、不断奋斗的人生典范。
“活该他赚钱!”才16岁,做生意知道送货上门就不说了,他还主动帮忙清洗米缸,这份
易信娱乐
2024-10-06 16:39:30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