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鲜卤肉:一乡村小店,方圆二十里的人居然都知道,究竟为啥?】大概是去年收秋的某

混迹北京的漯河人 2024-10-06 17:39:18

【要鲜卤肉:一乡村小店,方圆二十里的人居然都知道,究竟为啥?】大概是去年收秋的某一天,临时有点事情回老家。老家有一叔今年70岁,平时喜欢喝点。经常和他的一些老哥们坐在一起边喝边聊。他们三五人聚在一起,也没什么讲究,拍个黄瓜、整盘猪头肉,百儿八十块钱的酒,就能喝得很开心尽兴。他们总说,好赖菜就行,好赖酒就中,总之,不挑不拣。 说起猪头肉,老家这位叔说:“咱这一片,有一个要鲜卤肉,人家卤的真好吃。整天门口排队,去晚了,有钱也买不到。” 一开始,我听他们说吕村,也有的说李村。我疑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家店。或许是我不喜欢吃荤菜,不关心这些,也就没有留意过。我转念一想,一个农村的卤肉店,生意怎么可能这么好,方圆20多里的人都知道。试问漯河市区该有多大啊?据说,这家卤肉店就在京港澳告诉公路漯河南站附近。 虽然半信半疑,但我还是把它放在心上。希望有机会到店里品尝一下。 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国庆放假7天,正好有朋自远方来。下了高速,我请这位来自河北石家庄的朋友,就来要鲜卤肉店吃漯河第一餐。 我和朋友驱车从高速下道口,沿着人民向东行驶。大概过了3个红绿灯路口,透过车窗向路两边望过去。终于看到了“要鲜卤肉店”四个字的临街小店。顺利拐到人民路南的便道,找了一个可以停车的地方,我和朋友下车,朝这家小店走过去。 要鲜卤肉店,乍一看,很不起眼。就像很多乡村饭店一样,门头没有时髦豪华的装修,两扇门之间,就数插在墙上的那面迎风飘扬的国旗最显眼。一个门头两扇门,很显然是在一扇门生意兴隆的时候,另一扇门是扩大店面加开的。据附近的人说,要鲜卤肉店原来就一个门头,专做卤肉经营的。后来生意火爆起来,才把一墙之隔的那扇门打通,现在的要鲜卤肉店就是一个小饭店。 一撩门帘,我和朋友走进店里。或许真是中午饭点时间,小店里除了跑腿的服务员外,食客座无虚席。 我征求朋友的意见,想吃什么,点什么。朋友示意我,第一次来漯河,什么不熟悉,客随主便。 来漯河没有喝上胡辣汤,中午烩面必须安排上。朋友落座后,我给他倒杯开水,就走到小店的收银台前。老板问我吃点啥,让我点。我说:两份大碗浇汁烩面、三个鸡爪、一份卤肉。 紧挨收银台就是卤肉摊子。干净的摊子上有两个正在加热的电饭锅,锅里冒着热气,真卤着豆腐皮、海带丝、狮子头、鸡爪等。一个漂亮的女人正在案子前忙碌着。一块猪脸,啪啪三五下,她就把卤肉切好放到盘子里,然后抓一把切好的洋葱铺在卤肉上面,交给服务员端上食客的桌上。看身段,看道法,再次上下打量一番,也不能确定是不是老板娘。 和朋友坐下来,一边动筷子吃卤肉,一边等待浇汁烩面。环顾一下小店,我发现不管是三五人一桌,还是一人一桌的食客,他们桌上,大多都点了一盘卤肉。只不过盘子里的卤肉分量不一样。看起来,这家店果然名不虚传。卤肉是一大特色,来此就餐的食客,大多都好这一口,也是必点的一道菜。 再看来小店吃饭的食客,不仅有年轻人还有中老年人,不仅有女性,还有跟着父母来的孩子。看面相,更多的应该是在附近干重体力活的农民工。 要鲜卤肉店的饭菜实惠并不贵,烩面小碗8块一碗,大碗10块一碗。小碗烩面女性朋友都吃不完,大碗烩面,一个大男人能吃饱。如果再来一瓶啤酒、一份卤肉,那吃的就更带劲了。 我问这位石家庄的朋友,卤肉吃着怎么样。她说:“虽然卖相不好,但很好吃,肥而不腻。”她说:“好吃,还得是河南烩面。”我说:“河南烩面有好多种,浇汁只是其中的一种。还有捞烩面,滋补烩面等等。”啊,原来你们河南的烩面这么多,吃三天都不带重样的吧。我说,要不河南烩面誉满全国呢。 吃完饭,走出要鲜卤肉店。回头再看一眼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店。那个或许是老板娘的女人,正在西扇门的一口大锅里,用笊篱捞出锅的卤肉。一股肉香飘来,怎么不勾起路人的食欲呢。小店没有好看的装潢,也没有时髦的门头包装,小店的生意靠的就是好吃又经济实惠,才迎来了食客的好口碑。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卤肉生意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食客的好口碑,一传十,十传百,就这样传开了,生意不好,天理难容。

0 阅读:0
混迹北京的漯河人

混迹北京的漯河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