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人形机器人“万元时代”来临,玩具路线是破局之道还是无奈之选?

一、“万元以内!”2025年10月22日,松延动力发布全球首款定价9998元的高性能人形机器人“Bumi小布米”,一举击

一、“万元以内!”2025年10月22日,松延动力发布全球首款定价9998元的高性能人形机器人“Bumi小布米”,一举击穿人形机器人的价格底线。7月25日,宇树科技推出3.99万元的人形机器人Unitree R1;10月21日加速进化发布2.99万元Booster K1机器人,业界已经为之震动;而如今松延动力的定价,让原本高高在上的人形机器人首次进入普通消费者的购买视野。然而,在这条看似加速普及的道路上,质疑声不绝于耳:“会动的玩偶而已”、“大号玩具”的吐槽在社交媒体蔓延,而行业内人士更是直言“抵制这一行为,做这样的公关行动对行业百害而无一利”。

二、价格破壁:人形机器人进入“万元时代”

1.仿佛一夜之间,人形机器人从动辄数十万的高端设备,蜕变为价格亲民的消费级产品。

•松延动力发布的“Bumi小布米”以9998元的定价,开创了人形机器人价格的新纪元。这款身高约94cm、体重约12kg的机器人,拥有不少于21个自由度,能走、能跑、能跳舞,还支持图形化编程和语音交互。

•从官方演示来看,其小巧尺寸设计让人能够轻松抱起,明显考虑了家庭使用的便利性。

•这一价格突破并非孤立事件。宇树科技售价3.99万元的人形机器人Unitree R1和加速进化售价2.99万元的Booster K1人形机器人,更是直接被松延动力的“截胡”。

2.价格跳水的速度远超市场预期。

•万元定价背后的成本革命,源于松延动力在复合材料轻量化、自研域控制器和全面国产化供应链上的突破。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公司成功平衡了核心性能与成本结构,将原本高昂的人形机器人技术带入大众消费市场。

三、消费级机器人:务实路线还是无奈之举?

•在工业级应用尚未成熟的背景下,转向消费级市场成为人形机器人企业的现实选择。松延动力明确将“小布米”定位为主要面向教育、家庭陪伴与创客学习等场景,旨在让青少年与科技爱好者通过“编程+创造”探索具身智能的应用潜力。

•玩具化路径有其内在逻辑。灵童团队推出的NIA-F01(念)桌面级AI具身人形机器人,同样定价9999元,以其高度“二次元”的外观设计,瞄准了成年人的情感陪伴需求。

•该产品支持用户更换面部配件、头发和衣服,满足DIY需求,本质上更像一个“可动手办”。

•千寻智能副总裁孙荣毅指出:“实用性是机器人的核心,不同场景的应用需求,才是决定机器人最终形态的关键”。在人形机器人贴合“家庭助手”想象的同时,在清扫、护理等实际应用中,轮式或机械臂式机器人在稳定和安全方面可能更具优势。

四、技术瓶颈:理想丰满与现实骨感

1.尽管价格门槛已被突破,但人形机器人面临的技术瓶颈依然显著。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主任赵明国曾直言不讳:“公众对人形机器人快速进入家庭的期待,有点偏高”。在他看来,人形机器人目前仍处于发展早期,从科学原理到技术实现,再到产品化、商品化的路径尚未完全清晰。

2..在世界机器人大会的模拟家庭环境演示中,机器人在捡取物品时常出现动作卡顿、识别错误等情况,很难完全匹配人们对其在清洁、陪伴、养老等核心场景的应用诉求。这些技术短板严重制约了人形机器人在家庭环境中的实际效用。

3.成本与功能的平衡是另一个难题。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指出,当前主流全尺寸机器人成本为50万-60万元,其中硬件成本占六成。也就是说,一台能够在多场景下工作的机器人,仅伺服电机、传感器等核心硬件成本就超过30万元。相比之下,万元级的人形机器人不得不在性能上做出大幅妥协,这也是为何业界人士质疑这些产品更像是“大号玩具”的原因。

五、市场反应:期待与质疑并存

•面对万元级人形机器人,消费市场呈现出复杂的多面性。一方面,对于价格下探表示欢迎的声音不绝于耳;另一方面,对产品实用性的质疑也日益高涨。

•在租赁市场,人形机器人却展现出意想不到的受欢迎程度。 据羊城晚报报道,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日租金高达1万元,且档期排数月之久,主要用于婚礼、展演等流量场景,在“五一”假期期间,个别场景机器人日租金甚至高达2万元。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互动媒体标准推进委员会副主席包冉分析,租赁模式是一种市场发展早期的培养用户心智的行为。在人形机器人成本和价格较高、缺乏市场对标产品的背景下,租赁能让更多用户看到、触摸到、体验到机器人,是一种多快好省的市场启蒙方式。

•从客户结构来看,目前人形机器人的服务对象以景区、展会、学校、政府机构为主,主要起到宣传噱头、科学教育的作用。在这些场景中,机器人的功能需求相对简单,主要是表演性质,包括挥手、行走、跳舞等,与实际家庭应用的复杂性形成鲜明对比。

六、实用性与用户期待:落差巨大的现实

•用户对人形机器人的期待与现有技术能提供的实用性之间存在巨大落差。普通消费者期望的是能够真正分担家务的“家庭助手”,而现实是市面上多数消费级人形机器人仍停留在陪伴、教育娱乐等有限功能的阶段。•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十大潜力应用场景》显示,工业操作、汽车制造、3C制造、安全应急等企业级应用场景占比达八成,家居及民生服务位列末端。这一排序明确指出了人形机器人将遵循“先上岗,再进家”的发展路径。

•孙荣毅预测,未来10年,随着机器人续航能力、材料轻量化、自重控制以及成本优化等技术瓶颈得以逐步突破,让10%的人拥有服务机器人的目标应该不难实现。但他也暗示,这可能不一定是人形机器人。

七、产业生态:构建中的竞争壁垒

•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竞争已超越单纯的价格战,正在向生态构建和核心技术延伸。宇树科技CEO王兴兴的观点代表了一种行业共识:人形机器人得先用来,只有出货量大了,才能吸引更多开发者二次开发,生态才能发展起来。

•松延动力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小布米”支持开放式运动控制接口与图形化编程平台,明显是为了吸引开发者和科技爱好者参与内容创作,逐步丰富机器人的应用生态。这种策略与智能手机早期的应用生态建设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产业链视角看,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将是降低成本的关键。 西南证券的分析报告指出,行星滚柱丝杠、空心杯电机、六维力矩传感器和谐波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环节,将受益于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而这些领域的国产化突破,将是支撑人形机器人价格进一步下探的重要基础。

•政策支持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2025年两会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具身智能,而早在2023年11月,工信部就发布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批量生产和创新体制的建立,这些政策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人形机器人走下高价神坛,进入“万元时代”,标志着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消费级市场虽然打开了大门,但通向真正实用化的道路依然漫长。价格战只是表面现象,背后是核心技术突破与生态价值重构的深层竞争。对于这个尚未成熟的市场,消费者应该保持理性期待,业界则需持续攻坚技术瓶颈——毕竟,真正能够走入家庭的机器人,靠的不是低价,而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免责声明:

本文基于2025年10月份的公开报道、《机器人4S店.中国》市场调研报告,文中引用的核心事件(松延动力9998元Bumi小布米机器人)来源于多家公开媒体报道,产业分析、数据推断及趋势判断基于作者的专业研究,旨在提供深度洞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为深度原创分析,版权归创作者《寰识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本文内容和用于商业用途。如需学术引用,请详细注明出处并保证引用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