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岁小孩给人看病?简直就是开玩笑!” 乍一听说刘尚瑾这个中医少年,大多数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这样。甚至就算他把手已经搭在了自己的脉上,人们也不会认为他能给出正确的药方。 然而他不仅看病没出过差错,在患者的口中,他更是“华佗再世”的神医! 刘尚瑾为什么走上了中医这条道路?他的名头究竟是年龄带来的光环还是确有其本事? 刘尚瑾小时候体弱多病,和出现在大众眼前的“神医”没有半点干系。 他的父母当时无数次带他去看病、检查、开药,一粒粒药丸吃下去。可是这次好了,下次还有其他病出来。 四岁那年,刘尚瑾生了重感冒,这次重病更加难治,到医院一套流程下来,烧也退不了,头也一直疼,四处求医却没有半点用处。 此时,有邻居向他们推荐了一个中医。他们死马当活马医,怀抱着希望带着生病的刘尚瑾过去了。 刘尚瑾此时被病痛折磨,分不出心思来关注为他看病的医生,年幼的他觉得这次可能和之前的医生一样,给他吃苦苦的药,却治不好自己。 但这次的医生没有给他做什么检查。中医把手搭在刘尚瑾细细的腕上,感受着小孩子虚弱轻微的脉搏,心下有了判断,就给开了药。 刘尚瑾这次喝的药比以前的还要苦,苦的他眼泪都掉出来了。 但他的身体好转了,甚至比感冒之前更健康。 这一切都是中医带来的。在年幼的刘尚瑾眼里,中医就和故事里的神仙一样,施了什么手段,治好了他。 刘尚瑾开始自发地搜集中医资料,并学习中医知识。 刘尚瑾会追问父母,中医是怎么样的?怎么了解中医?等找到了中医的资料书籍,他就更加认真,对着中医的资料一看就是两三个小时,专注到往我的境地。 其中相对生动一点的是配图的药材,刘尚瑾会仔细地观察细节,一点点认识草药的样子。但中医领域更多的却是枯燥的理论知识,中医书籍艰涩难懂,大部分时候字认识他,他却不认识字。 刘尚瑾并没有就此放弃,他自己翻字典,一点点去试图理解手里的中医大部头,有很多地方他徒劳无功,但只要有一小块微小的进步,就能让刘尚瑾开心不已。 看着刘尚瑾现在健康快乐的生活,又对中医如此执着,父母商量了一下,决定找一个好老师来指导他。 刘尚瑾被送到北京国医班,给他们上课的是中医届泰斗,“国手”杨志勋。 尽管杨志勋为了启发孩子做了很多中医小游戏,却依旧无法改变中医的晦涩。但是对于刘尚瑾来说,他在中医方面的天赋无与伦比,穴位、脉象、药材……他不仅能够记得又快又好,甚至还能一通百通。 尤其是在切脉方面,刘尚瑾展现出来的不只有天赋,还有他的努力。杨志勋告诉他们,摸吉他弦是一个很好的练习切脉的方法,刘尚瑾练习了千万遍的切脉,在家把吉他的弦都给摸断了。 也因此,他的切脉又快又准,得到了老师杨志勋的认可。杨志勋还把他带到身边坐堂,让他积累实践经验。 最开始坐堂,乃至之后成名,刘尚瑾也承受了许多质疑和刁难,来的最多的就是抱着考验目的,或者半信半疑碰运气的。 刚开始诊脉,刘尚瑾没有什么自信,也不懂得和患者沟通,一开口就露怯,大家只当是陪小孩子玩儿。 杨志勋一点点引导他,为他压阵,在这个过程中,刘尚瑾像海绵一样吸收新的知识,而杨志勋的认可、患者的夸奖也让他找回了之前给同学、给父母亲朋诊脉时的底气。 刘尚瑾虽然年幼,在看诊上却学以致用,深得老师真传。他一旦面对病人,就和所有老中医一样,面容严肃,气质沉稳,一连串通俗易懂又尽显专业的诊断把患者说的一愣一愣的,不用患者开口就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 有个老先生本来看到一个10岁孩子给自己诊脉正气着,在刘尚瑾望闻问切一套下来后,就甘拜下风,被彻底折服。 后来一传十十传百,这事不仅在患者口中传开,大家都知道这里有个小神医了,排着队来让他看诊。 名声打出去后,刘尚瑾并没有浮躁。他不认为自己有资格承受这样的荣誉,也不是什么“神医”。 中医之路学无止境,刘尚瑾年纪虽小,却能看清道理,他只是打开了中医的大门,还没有真正深入。 因此,刘尚瑾静下心来,跟随着老师的步伐,不断地学习、实践、沉淀,至今已有14年。 2018年,刘尚瑾考入中国中医科学院,此后一直深耕中医药领域。与此同时,国医班很多热爱中医药学的小朋友也和他一样,发挥自己的天赋,坚定地走在中医路上。 中医药作为一代代先祖留下来的宝贵财富,需要更多如刘尚瑾一般热爱此道、愿意终生投身于中医药领域的年轻人去传承和开拓。
“十岁小孩给人看病?简直就是开玩笑!” 乍一听说刘尚瑾这个中医少年,大多数人的第
一个趣知史
2024-11-16 13:54:38
0
阅读:22
帆思
要是现在,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