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改革开放不满的群体,所有的说法都是自相矛盾的。比如经常看到头条有人说,改革开放以前他们那里没有人吃不饱,一个工分一两块钱等等。 尽管中国很大,各地的地方差异不小,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尤其是改革开放前公布的数字,基本上能说明一些问题: 第一,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一直到1978年,全国农村社员平均年工分收入100元。 请注意,这个“年收入100元”,是包含社员全家从生产队分到的粮食、蔬菜、柴草等,所有物品价值在内的。如果一个家庭5个人,只有一个人挣工分,这100元扣除粮食蔬菜柴草等,就没有剩余了,就会可能出现“缺粮”户现象。意思就是,社员年终从生产队分红为0,或者为负数。 全国平均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不是某地和某个家庭的特殊现象,全国至少有一半的农村家庭是这个收入水平。即使一个家庭有两人挣工分,其中一个是男性可以收入100元,另一个一般情况下是女性,只能收入80元。 第二,说“从来没见过吃不饱”的人,对于什么是绝对贫困和什么是温饱,故意装作不清楚。 如果一个家庭的全部收入用来购买食物,甚至可能还不足,会影响这个家庭的日常生活。所以尽管“平均100元”的收入可以保证家人吃饭,但一定会影响全家人穿衣,及办其他事。 所以尽管六七十年代农村人,可能有的家庭能吃饱饭,但一定会穿不暖,即一年四季没有新衣服穿。这种状况,同样属于“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属于绝对贫困标准。所以也就有了第三点, 第三,说“从来没见到有人吃不饱”的,绝大多数都是城市人。而一少部分人“工分一两块钱”的生产队,对“全国平均收入”,起到的是拉高作用。 很多材料告诉我们,改革开放前我国绝对贫困人数有2.5亿,实际上可能远远不止这个数。因为当时我国的粮食除了保证城市人的食用,还要有一部分出口换外汇,以保证国家有外汇购买工业设备,否则我国的外汇储备可能比实际更低。 “工分”一两块钱的地方越多,说明低于三毛钱的地方也就越多。所以那些说“工分一两块钱”的人,到底是说的真话还是假话,是值得怀疑的。在大家都穷的时候,有的人越富,越是说明穷人比大家知道的更多,这个道理没有那么复杂吧。
对改革开放不满的群体,所有的说法都是自相矛盾的。比如经常看到头条有人说,改革开放
孙正清源
2024-11-29 09:15:27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