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带着目标感”写论文是最有效的写作方法
一只思敏在浙大吃烧烤
2024-11-29 15:39:06
🔹《拯救「研究牲」计划》第51篇,这个系列合集见笔记结尾👇🏻
我在科研咨询和辅导的过程中发现读研新手常常表现出的一个状态就是“迷茫”。
——读文献迷茫,做课题迷茫,写论文也迷茫……不是不想做,也不是不努力,而是身上有劲儿却不知该往哪儿使的无力感。
【迷茫】的本质是因为【抽象】,当你在做【具象】的事时是不会感到迷茫的。
🔺而【目标感】就是把抽象 ➡️ 具象的核心。
所以我常常和我的学生说:
🔺读研一定要有强烈的目标感。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避免你发现自己整天也挺努力做了挺多事挺疲惫的,但最后感觉不知道自己整天忙忙叨叨做了啥,进度又慢而且感觉没有进展。
关于这一点想说的太多。上一篇讲了“一定要带着目标感去读文献”,这一篇就来聊聊“一定要带着目标感写论文”这件事。
◾️从“写论文就是讲好一个故事”开始
我相信大家一定都听过这个说法。同时我也知道,很多人对这句话还是觉得抽象和迷茫。
🔺什么是故事?怎么才能讲好一个故事?(Storytelling)
回想一下你在写论文的过程中,你更多的想法是“陈述”,还是“论证”?
前者是平铺直叙做了什么写什么像一篇索然无味的流水账,后者是紧紧围绕【目标】详略得当高潮迭起像一篇精彩的小说。
🔺什么是目标?
就是你的创新性,你的核心论点,你给这个期刊要accept你文章的理由。
◾️还不懂?那就举个例子!
现在想一本你最喜欢看的小说,或者想一部你最喜欢看的电视剧。
作者和编剧为了凸显主人公的某种特质,是否会安排很多“工具人”角色当背景板?为了推动情节发展,是否会铺垫很多其他情节?
那么,不安排工具人行不行呢?不铺垫其他情节行不行呢?
行,当然行,但是这就是平铺直叙,索然无味,你就会感觉到人物性格不鲜明,主角光环看不见。你无法共情、无法融入其中,全靠作者单方面硬塞。
结果就是信服力太差。
主人公和主线情节肯定是一开始就定好了。但是因为先有了“要突出主人公特征和推动某些情节”的目标,作者和编剧会另外安排其余角色和情节入场。让读者主动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而不是被动灌输……
(写不下啦,剩下的文字见图片👆🏻)
0
阅读:2
A 吃了橘子的猫
好看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