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后及时雨!
在经济创新发展的浪潮中,国资创业投资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不敢投”“不愿投”等问题却如阴霾般笼罩着这一关键领域,制约着其对新兴产业与创新企业的有力支持。着力健全符合国资央企特点的考核和尽职合规免责机制,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为国资创业投资的健康发展清扫障碍,开辟新径。
国资创业投资之所以出现“不敢投”“不愿投”的现象,根源在于传统考核机制与创业投资高风险、长周期、不确定性强的特性不相适配。在过往较为严苛的考核标准下,投资项目一旦出现亏损或未达预期收益,相关责任人可能面临严厉问责。这使得投资决策人员在面对极具潜力但风险较高的创业项目时,往往瞻前顾后,选择求稳而放弃投资机会。例如,一些新兴的科技初创企业,虽手握前沿技术与创新商业模式,但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且运营风险较大,国资在考量投资时就会因顾虑重重而退缩。
健全考核机制是对症下药之举。新的考核机制应充分认识创业投资的规律与特殊性,摒弃单纯以短期财务指标论英雄的做法。将投资项目的创新性、战略前瞻性、产业带动性等多维度因素纳入考核体系,综合评估投资的长远价值与社会效益。比如,对于投资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项目,即便在初期呈现亏损状态,但如果其在技术突破、人才培养、产业链构建等方面有着显著贡献,也应给予正面评价与合理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