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使用的二维码,起源可以追溯到1994年,当时它在日本被发明。令人惊讶的是,发明者并未选择申请专利,反而认为二维码将在短短十年内被市场淘汰。可是,二维码不仅没有消亡,反而在中国的推动下,迅速崛起。 (信息来源:人民政协网——你每天扫的二维码竟是日本人发明的!但赚大钱的却是中国人) 每天对着各种小方块点点点,你有没有想过,这些二维码会不会有被用完的一天? 这听起来可能像是奇幻故事,但竟然真有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尽管二维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其历史却可追溯到半个世纪前,在探讨二维码的起源之前,我们得先讲讲它的前身——条形码。 条形码在20世纪50年代面世,但直到70年代才广泛流传开来。它犹如一个增速器,令商品流通速率倍增,在根本上重塑了全球商业版图。 结账时收银员无需识别单品,只需一扫条码,价格即现,大大加速了结账流程,商家因此受益匪浅。 随着社会的发展,条形码所承载的有限信息量——大致相当于三十个汉字——已无法满足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二维码应运而生。 1970年,美国的一家企业推出了全球首个二维码,起初仅作为零件的识别标志,而非用于存储信息。 而到了1994年,日本的腾弘原团队研发出了QR码,开辟了二维码作为信息载体的新纪元,由于该团队放弃了专利权,QR码迅速遍及全球,如今我们日常所扫的二维码大多属于此种。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网络上流传着关于每次扫描QR码会产生六分钱专利费的言论,但实际上,QR码的专利早已失效。 二维码虽然表面看似简单,是黑白方格的组合,实则背后原理复杂。 二维码以白色表示0,黑色表示1,这符合电脑二进制的语言。 每个二维码的黑白组合在全球范围内独一无二。扫码过程实为手机识别0和1,与手机数据库中的信息相匹配。 目前,二维码共有40个版本,从V1至V40,版本级别越高,矩阵越大,能存储的信息量也越大。 迄今为止,技术上可实现的最大矩阵为177177,虽然这远非极限,仅是现有技术所能触及的极限。 关于二维码的消耗与足够性的问题,数据显示,在疫情期间微信一年内使用了近6000亿个二维码。即使将所有平台的使用量汇总,全球年使用量也高达60万亿个。 虽然数字庞大,与二维码的整体数量相比,却不值一提。 以2525规格的二维码为例,其可生成数量高达2^478个,远超宇宙中的原子数,这足以证明在可预见的未来,二维码的使用远未达到极限。 在如今这个时代,二维码的泛滥成灾,令人不禁担心其资源的枯竭问题。 转念一想我们似乎无需过于忧虑,毕竟至今尚未听闻有二维码供不应求的消息。 生活在数字爆炸的时代,谁又敢拍着胸脯保证将来不会发生“二维码荒”呢?因此,科研人员正摩拳擦掌,寻求破局之道。 其中一个想法是扩展二维码的规模。提议将黑白二维码升级为多彩版本,抑或是研发立体、四维的码型。 提到彩码,尽管早期设想已久,却受限于科技水平而无法实现。 而今随着技术的突飞猛进,彩码已能被轻而易举地创造出来,通过加大二维码的矩阵规模并引入彩色元素,信息容量得以显著提升,还有一种策略是倡导二维码的多次利用。 同一个二维码,通过更改像素点的信息或者采用各异的解析协议,能储存截然不同的数据,这种做法与停车卡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张卡能反复录入新信息,只需确保同一时段不发生混淆即可。 当然这一方案需攻克诸多技术难关,更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想法,那就是探寻全新的数据存储手段。 毕竟二维码仅是当前技术下的产物,未来也许会诞生更为高端的存储科技,比如那些连接大脑的设备。 如果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实验大获成功,每个人都将拥有一个“副脑”,那时二维码或许将仅存于历史的长河中。二维码本身不过是信息的运载体,关键在于这些信息的真假。 现如今有两种验证真伪的方式盛行:一是扫描软件直接解码,二是对比数据库信息来识别,尽管后者更为安全可靠,但速度上稍逊一筹。 如今无论是购物还是聊天,二维码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展望未来,二维码还将不断进化,甚至可能被新兴科技所替代。 无论走向如何,它在科技史册上都已留下了自己深刻的烙印。
每天使用的二维码,起源可以追溯到1994年,当时它在日本被发明。令人惊讶的是,发
事友看过
2024-12-03 20:55:0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