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两名地下党员被捕,临行刑前,一个狱警走过来说:“我可以救你们出去,但

乐语回味 2024-12-09 03:37:43

1935年,两名地下党员被捕,临行刑前,一个狱警走过来说:“我可以救你们出去,但只能救一个人,你们商量一下,救谁出去?”   (参考信源:贵州文史丛刊1981-03-02——《“七·一九”事件——林青等同志被捕经过》)   1935年,遵义会议的曙光刚刚照亮中国革命的前途,但白色恐怖的阴霾依旧笼罩着黔贵大地。   在风雨飘摇的日子里,许多共产党员坚守信念,为民族解放不懈奋斗,一个接一个地英勇抗争。   这其中,就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生死抉择,一段关于林青和刘茂隆的革命悲歌。   贵阳这会儿天气真热,让人感觉挺烦躁的。   7月19日那天,位于万宝街的一处普通民房,李中量的家,意外地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这是一处我党秘密联系的地方,马上要开一个重要会议。   林青,他是贵州省委书记,也是遵义县委书记,承担着重任。在那种危险的环境里,他努力地领导着贵州的地下工作。   他可能没意识到,危险正悄悄靠近。   国民党那边早已布置好了重重关卡,就等着他自己送上门去。   下午,李中量、刘茂隆、萧文琨等人相继被捉,他们的联络点变成了圈套。   傍晚,林青如约而至,推开了那扇通往危险的大门。   随着特务的包围,他和一同到来的其他党员以及外围人士,共计近二十人,全部落网。   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如同惊雷般炸响在贵阳的地下党组织中。   陈惕庐得知这个消息后,兴奋得不得了。   抓捕中共贵州省委书记,这可是个天大的“功劳”。   为了捞功,他亲自去审问林青和刘茂隆。   起初,他摆出一副“慈悲”的面孔,又是劝降,又是画大饼,承诺只要他们“弃暗投明”,荣华富贵唾手可得。   然而,这些伎俩在坚定的共产党员面前如同儿戏。   林青和刘茂隆不仅不为所动,反而对其冷嘲热讽,痛斥其背叛民族,甘当走狗。   陈惕庐恼羞成怒,撕下伪善的面具,露出了狰狞的本性。   各种酷刑轮番上阵,老虎凳、辣椒水、电刑……   惨叫声在阴暗的牢房里回荡。   林青的腿被打折了,刘茂隆浑身都是伤,整个身体都肿了起来。   尽管敌人手段狠辣,他们却忍着痛,牢牢守住党的机密,一个字都没泄露。   牢房里死囚独处,空气沉闷又潮湿,满室尽是悲观情绪。   林青和刘茂隆被关押在这里,等待着最终的判决。   就在这时,一个看似普通的看守,董亮清,给他们带来了希望的微光。   董亮清,别名叫李玉清,其实是个隐藏在敌方内部的中共党员。   他利用职务之便,秘密联系上了林青和刘茂隆,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利用上茅房的机会,帮助其中一人越狱。   这消息来得突然,让正陷入困境的他们,心里又重新有了盼头。   董亮清的计划虽然冒险,但却成了他们唯一的希望。   然而,新的难题摆在了两人面前:谁走?   谁留?   林青认为刘茂隆年轻,未来还有无限可能,应该由他出去继续革命事业。   刘茂隆认为林青作为省委书记,身份很关键,应该让他去负责那边的工作。   两人僵持不下,谁也不肯放弃对方,选择自己活下去。   这不仅是生死的抉择,更是革命精神的闪耀。   为了战友能活下去,他们自己却冒着生命危险,这真是一种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然而,时间不等人。   狡猾的对手升级了防范,把俩人分开关押,董亮清主要管着刘茂隆。   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选择题变成了必答题。   深夜时分,董亮清照着计划,领着刘茂隆去了厕所。   经过林青的牢房时,刘茂隆停下了脚步。   两人四目相对,无需言语,彼此间的情谊和诀别尽在不言中。   林青的眼神坚定而坦然,他为刘茂隆能够活下去而感到欣慰,同时也用眼神催促他赶紧离开,以免夜长梦多。   他知道,这可能是他们最后的见面。   这一别,便是永别。   刘茂隆逃脱了敌人的控制,这让敌人很生气,他们就把气都撒到了林青头上。   更加残酷的拷打接踵而至,但林青始终坚贞不屈,没有透露任何信息。   他知道,敌人的疯狂,正说明了刘茂隆和董亮清的安全。   他心中再无牵挂,一心求死,以自己的牺牲,换取战友的安全和革命的希望。   1935年9月11日,年仅24岁的林青,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   高举反国民党反动派的旗帜,英勇牺牲。   他的生命定格在了这年轻的岁数,但他对革命的忠诚和信仰,却永远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0 阅读:0
乐语回味

乐语回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