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本科生“参与”掏大粪这种事儿会让一些人受不了?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1

阿岔侃历史 2024-12-20 14:00:22

为什么本科生“参与”掏大粪这种事儿会让一些人受不了?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12月19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天津市和平区2025年度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有一个岗位需要招本科生参与粪便、油污掏挖养护工作。 按该招聘单位工作人员的说法,该岗位属专业技术工作,主要负责一线排水设施的养护、管网改造及现场施工管理工作,如需掏粪,该工作人员主要负责技术指导及应急处置。 从相关报道看,这实际上是一个正常的不能再正常的事儿,但忽然间却成了新闻,成了一些人眼里“不可思议”的事儿。其关键自然是那个招聘广告中的要本科生“参与粪便、油污掏挖养护工作“这个说法。他们为什么会感到”不可思议“呢?自然恐怕也是—— 在他们的观念中,这种事儿——参与掏大粪——应该不是本科生干的的事儿。那么,在这些人的观念中,本科生“应该”干什么呢?或者说本科生干什么才算是“正常”的呢? 其实这个是从那个招聘单位”工作人员“的说法中可以找出一些痕迹的。而依我看那位“工作人员”实际也应该是同意这种观念的。不然他也不至于还要给那么多的解释——是”专业技术工作“,是”主要负责……管理工作“,是”主要负责技术指导及应急处理“。这也就是说,那个事儿即使是有真的要亲自掏大粪的情形,那也是”次要“的。而那个岗位”主要“还是要讲”技术,讲“管理”,讲“指导”的。 而——讲”技术,讲“管理”,讲“指导”——恐怕才是他们所认可的“正常”。 而这——这种观念——恐怕才是问题之所在。 其实这种观念在此前的多次报道中已经表现出来了。名牌大学学生做洗脚女、北大毕业生街头杀猪、人民大学博士捡垃圾……这些事儿能火遍全国,就是这种观念的支撑。而这种观念的来源其实就是那个“读书做官、读书做人上人”的观念。说得文明点就是——认为读了书、或者说多读点书就是为了“用知识回报社会”“学有所用”的。延伸一点就是—— 教育和接受教育本身就是实用的,就是为了“用”,就是为了“技术”“管理”“指导”。其实不论怎么说,用的词语多现代,多文明。本质上的指向还是那个“人上人”。 这种观念在过去的中国流行是正常的。因为在过去,读书实际上是一种很奢侈的事儿,教育本身实际上是一种精英教育。在那种语境下,整个社会的绝大多数人是没有机会上学读书的,是没有机会读到大学这种程度的。这种时候,读书人玩“技术”“管理”“指导”还是有其现实的土壤的。 但现在的中国,至少大学教育是普及或者说基本普及的。如果从从业人口或者潜在的从业者这个角度看,那现在的本科生的“技术”“管理”“指导”类的实际空间和含金量实际上是—— 最多也就是五六十年代的中学生甚至一部分小学生的档次。也就是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段位。你这种时候还讲什么“大学生”,还讲什么岗位的“不可思议”。至少从情理上是—— 自家已经活得不可思议了。有工作有岗位有编制,已经很不错了。已经很奢侈了。 其实,自从大学教育开始走向普及阶段的时候,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已经不是“技能”,而是—— 个体的认知文明化、智慧化。是社会层面的文明标志。是跟那一个具体的人干什么具体的事儿关系不大的。 一个县几十万人口不到一个中学的时候,中学生是有“知识”优势的。全国一年只有二三十万大学毕业生的时候,大学生可能还真的很重要。但现在,实际上是建筑工、家政工、环境卫生工……难找,而大学生遍地都是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掏大粪”而有编制,实际上已经是高配了。 时代变了。如果观念还不改变。那—— 至少对大学生来说,可就只有“坑爹”一条路了。

0 阅读:0
阿岔侃历史

阿岔侃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