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主力撤离江西后,蒋介石主要精力不再是对中央红军。 中央红军撤离江西后蒋介石精力的转移:从《友乎?敌乎?》一文看局势变化 1934年9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撤离江西,踏上了充满艰难险阻的长征之路。而在同一时期,蒋介石的关注点却悄然发生了变化,其主要精力并未全然聚焦于对正在转移的中央红军动手,这背后有着复杂且深远的战略考量,从他授意陈布雷撰写并以“徐道邻”之名发表在《外交评论》10月号的那篇关于日问题的《友乎?敌乎?》长文中,便可窥见一斑。 《友乎?敌乎?》一文,虽顶着“徐道邻”这个并非笔名的署名,但实则是蒋介石精心谋划、借他人之名传达自身想法的重要载体。徐道邻作为曾在蒋侍从室工作过的司局级官员,其身份恰好符合蒋介石不想以自己或陈布雷名义发声的需求,而这篇文章所探讨的核心内容,直指当时中日之间微妙且紧张的局势。 文中犀利地指出,如果日本将美、苏当作假想敌,那么除非日本能在短短10天之内灭亡中国,否则一旦战争拖上三个月、十个月乃至半年,“则日本地位甚为危险”。这一论断基于对当时中日两国国情及军事力量对比的深刻洞察。中国武力确实比不上日本,在战争中必将承受巨大牺牲,这是无可回避的现实。然而,文章也点明了日本的困境所在,恰恰就是中国看似“没有力量”的这一表象,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即便日本凭借武力优势占领了首都等政治中心,也绝不可能就此制住中国的死命,只要还有一寸土地未被侵占,只要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尚存,战争就不会终结。在与日本这样兵力绝对不相等的国家作战时,根本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正式决战,除非日本能将中国的每一方土地都彻底占据,把整个中国彻底消灭,否则战事就会持续下去。 在中央红军主力撤离江西的这个关键节点,蒋介石授意发表这样一篇文章,足见其心思所在。当时的国际环境波谲云诡,日本在远东地区的侵略野心不断膨胀,对中国虎视眈眈的同时,也与美、苏之间存在着诸多潜在的矛盾和利益冲突。蒋介石深知,日本的威胁已不仅仅是对中国领土的蚕食,更有可能引发一场波及多国的大规模战争,而这对于中国的存亡以及他自身的统治地位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所以,蒋介石此时的主要精力更多地放在了对日本的战略研判以及外交斡旋上。他试图通过这样一篇文章,一方面向日本传达中国对于战争有着清醒的认识,以及日本若贸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可能面临的艰难处境,期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威慑日本,让其在侵略的步伐上有所忌惮;另一方面,也是在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的立场,争取美、苏等国对中国在面对日本威胁时的关注与支持,企图在国际格局中为中国寻得更有利的位置。 相较之下,尽管中央红军的撤离也是蒋介石心头之事,但面对更为紧迫且关乎国家存亡的日本问题,他不得不将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投入到对日的外交、战略布局之中,这也使得中央红军在长征初期获得了一定的喘息空间,得以在艰难的转移过程中应对国民党军相对并非全力以赴的追击,为后续的战略转移和革命力量的保存奠定了基础。 总之,从《友乎?敌乎?》一文的发表可以看出,在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蒋介石的战略重心出现了明显的转移,而这一转移也在不经意间影响了中央红军长征初期的局势发展,成为了历史长河中诸多复杂交织因素里值得深入探究的重要一环。
中央红军主力撤离江西后,蒋介石主要精力不再是对中央红军。 中央红军撤离江西后
书竹随心过去
2025-01-10 16:19:58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