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土地问题一直困扰着城市的发展。虽然人口只有七百多万,但土地开发不足,导致超过八成人口集中在15%的面积上。尽管早在1998年,香港就计划要大幅提高住房拥有率,但金融风暴打乱了这一规划,房价持续上涨使得计划无法实现。在这种情况下,香港选择了填海造地。在环境保护声浪中,尽管填海是个历史悠久的解决方案,但在2004年被迫停止以保护海洋生态。
那么,为什么不大规模开发新界呢?新界地区的土地大多由私人持有,这与1972年的丁屋政策有莫大关系。政策本意是解决住房问题,允许新界原住民自行建屋,但缺乏对建房数量的限制,结果是原住民过度建房并倒卖给资本家,严重偏离了政策初衷。开发商由于看重房价上涨带来的租金收益,也不愿多建房。
政府在协调开发时面临两大障碍。首先是土地私有化问题,政府无法强制收回土地。其次是生态保护和耕地限制,部分郊区和农业用地无法转作住宅开发。此外,新界原住民担心开放住宅区会吸引外来人口,增加社区管理负担,因而抗拒外来开发。
随着香港人口的增长,人均住房面积却不断缩水,调控措施难以达成共识。局势如此棘手,问题的根本在于政府无法有效整合资源。私人土地所有者不愿出让,住房供给受限,进一步推高房价。
我们盼望香港早日突破土地限制,妥善利用资源,吸引人才,推动城市建设。土地和生活都不应被垄断,只有开放和共享,才可能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搞笑嘣嘣响
派中国的城管去,没有干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