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9月,川西、川东、川南、川北四个行署区撤销,重新设立四川省,原川西行署

安琪小世界 2025-01-26 16:10:49

1952年9月,川西、川东、川南、川北四个行署区撤销,重新设立四川省,原川西行署区委书记李井泉担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 1952年9月,四川省迎来了一次重要的行政区划调整。原本分设的川西、川东、川南、川北四个行署区被撤销,重新合并为统一的四川省。这次调整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行政区划变更,更是新中国成立后西南地区治理体系的重要改革。在这次改革中,原川西行署区委书记李井泉被任命为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开启了他在四川十七年的主政生涯。 李井泉,1909年11月1日出生于江西省临川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家境贫寒,但家庭的淳朴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未阻碍他对知识的渴望。少年时代的李井泉,深受当时社会变革的影响,逐渐接受了进步思想,心中燃起了改变命运的信念。1926年,他考入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正值国家动荡不安之际,这段求学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储备,更坚定了他投身革命的决心。 在省立第三师范读书期间,李井泉积极参与学生运动,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浪潮中。1927年春,他正式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青年革命者中的一员。那一年,他出席了在南昌召开的农民协会大会,见证了农民阶级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李井泉深知,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爆发,李井泉毫不犹豫地投身于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斗争中。他积极动员周围的农民,协助起义部队进行运输工作,确保前线物资的供应。起义部队南下时,李井泉毅然加入其中,担任第四军二十五师政治部的宣传员。作为一名宣传员,他不仅要负责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还要激励士气,增强部队的战斗力。在广东大埔三河坝的战斗后,李井泉并未选择随军南下,而是留在大埔、丰顺、梅县一带,开展地方工作。他先后担任丰顺县黄金铺区共青团区委书记和团东江特委秘书长,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展示了革命者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 1928年春,李井泉继续留在东江地区,深入大埔、丰顺、梅县等地,积极组织和领导红军游击队的工作,担任连党代表。他在敌强我弱的环境中,运筹帷幄,巧妙运用游击战术,多次打击敌人,极大地鼓舞了当地人民的抗战热情。1930年秋,他被调任至红一军团红四军补充团,担任政治委员。不到一个月,李井泉又升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办公室秘书,显示出他在党内的卓越才能和领导能力。 1931年初,李井泉被任命为红一方面军直属队中共支部书记,随后在夏季担任红三十五军政治委员。10月,该军改编为红一方面军独立第三师,李井泉继续担任师政治委员,负责全师的思想政治工作。1932年10月,红一方面军二十一军成立,李井泉被任命为政治委员,全面负责军队的政治建设和士气提升。1933年6月,全军统一编制后,部队缩编,李井泉则担任红三军团四师政治部主任,参与组织和指挥全军的政治工作。 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李井泉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和指挥才能。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李井泉作为军委干部团政治教员和中央纵队没收委员会主任,肩负起教育和管理的重要职责。1935年1月,他被任命为遵义县苏维埃政府主席,4月随中央红军继续长征北上,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调任红九军军部政治协理员,随后担任红军总司令部侦察科科长。 1936年春,李井泉调任红军大学上级政治科政治委员,负责培养和管理红军的政治干部。同年6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李井泉不久后被任命为红二方面军二军团四师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井泉被任命为八路军120师358旅副旅长兼政委。1938年秋,中央派他率领游击支队北出绥远,深入大青山地区,与蒙汉骑兵游击队协同作战,开展了顽强的游击战争。他担任女队司令员兼政委,带领部队与日伪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成功创建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卓越的功勋。1940年,李井泉调任三五八旅政委,继续在抗日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1941年春,他到中央党校学习,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1942年秋,李井泉被调任晋绥联防司令部秘书长,随后又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政委。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井泉被任命为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兼区政委,领导晋绥地区的土改运动。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推动了土地改革的深入开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巩固了革命根据地。1948年后,李井泉兼任二十兵团政委,积极参加指挥绥包等战役,为保卫晋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冬,李井泉被任命为入川南下支队政委,参与领导进军西南的战斗,为新中国的建立贡献了力量。 这些丰富的革命经历,让李井泉积累了宝贵的军政实践经验,也为他在1952年担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做好了充分准备。从一个18岁的青年革命者,到统领四川全省的重要领导人,李井泉的经历印证了一个革命干部的成长历程。

0 阅读:39
安琪小世界

安琪小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