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回应公开6000多名农民隐私 天天晨读 【涉农补贴公示泄露隐私:信息安全无小事,基层治理需反思】近日,河南平顶山汝州市焦村镇在政府官网公示“2024年农民实际种植一次性补贴”信息,却将6000多名农民的姓名、住址、身份证号、手机号及银行账户等敏感信息全盘公开。直至网友曝光,相关内容才被删除,但数据已在互联网留存近3个月。官方回应称系工作人员失误,未进行脱敏处理。这一事件看似偶然,实则暴露了基层在信息管理与政务公开方面的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从信息安全角度看,此次事件性质严重。公民的身份证号、银行账户等信息属于高度敏感信息,一旦泄露,可能导致个人遭遇诈骗、财产受损等风险。此前就有类似案例,如虹桥机场安检员泄露乘客信息致骚扰电话泛滥,给当事人生活带来极大困扰。而此次涉及6000多名农民的信息泄露,影响范围更广,潜在危害更大。农民群体相对而言对信息安全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较弱,他们的这些信息被公开在网络上,如同将他们暴露在危险之中,极有可能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
这一事件也反映出基层政务公开存在的问题。政务公开的目的是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促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但公开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公民隐私。在此次事件中,焦村镇政府在公示补贴信息时,未能把握好公开与隐私保护的平衡。补贴金额与种植面积等信息公示确有必要,可让群众监督,防止虚报冒领,但身份证号、银行账户等信息与监督补贴并无直接关联,完全没有公开的必要,属于典型的“过度公开”。这不仅体现出工作人员对信息安全的漠视,更暴露出基层政务公开流程缺乏规范和监管。从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公示,各个环节都没有对公民隐私进行有效保护,审核机制形同虚设,让如此大量的敏感信息轻易地被公开在网络上。
究其背后原因,一是工作人员数据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隐私保护培训,误将“信息公开”等同于“隐私公开”,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二是技术手段落后,部分基层单位仍依赖传统的Excel等工具手动处理数据,缺乏自动化的脱敏工具,大大增加了人为失误的风险。三是监督问责机制缺失,对于政务公开中出现的隐私泄露等问题,没有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导致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够严谨,缺乏对工作的敬畏之心。
为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必须多管齐下。在制度层面,应细化政务公开的标准和流程,明确哪些信息可以公开,哪些信息需要严格保密,建立信息公开的“负面清单”制度。同时,加强对政务公开工作的监督检查,建立定期抽查和不定期巡查机制,确保各项规定落实到位。在技术层面,加大对基层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推广使用自动化的信息处理和脱敏工具,从技术上降低隐私泄露的风险。例如,部署能够自动识别和隐藏敏感信息的系统,对身份证号、银行账户等字段自动打码。在人员层面,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培训,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业务能力,让他们明白保护公民隐私的重要性以及泄露隐私的严重后果。
此次河南平顶山焦村镇涉农补贴公示泄露农民隐私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信息安全无小事,尤其是在政务公开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公民的隐私。只有不断完善制度、提升技术、强化人员意识,才能真正实现政务公开的初衷,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同时,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重塑政府在民众心中的数据管理信任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