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消失中的潮汕土楼
林乌
2025-02-25 16:12:07
提起土楼大部分人第一个会想到福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名声在外。但其实很多潮汕本地人都不知道,在潮汕地区也存在大量土楼
据《饶平县志(1979~2005)》记载,仅饶平县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有迹可寻的土楼就有781座。而整个潮汕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存在过的土楼应在千座以上,占全国土楼总量近30%,现存500座上下(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潮汕土楼主要分布在饶平县,潮安、湘桥、澄海、揭东、普宁等地也有分布
潮汕土楼最早出现于元朝,代表:
饶平四方楼(元.皇庆元年)
饶平阳春楼(元.延祐七年 )已毀
盛于明清,代表:
道韵楼(明.成化)国保
泰华楼(清.嘉庆)省保
镇福楼(明.永乐)省保
润丰楼(清.道光)省保
新彩楼(明.万历)省保
南阳楼(明.建文)省保
五全楼(清.乾隆)省保
紫来楼(明.嘉靖)省保
潮源楼(清.光绪)省保
晋荣楼(清.雍正)省保
最年轻的在上饶许坑村,建于1981年
空间形态上与福建土楼通廊式类似集体宿舍不同,潮汕土楼多为单元式类似联排别墅,后期为适应不断增长的人口,很多会在外围修建一圈或多圈不封闭环形建筑群
营造过程中部分会加入潮州木雕、壁画、嵌瓷等潮式装饰,代表:里秀楼
内围建筑也会出现四马拖车、下山虎、四点金、五行山墙等潮汕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代表:尚书寨
材料上北部山区多为生土夯筑(多流行于客语区),南部靠海/平原地区多为贝灰三合土夯筑(多流行于潮语区)。除此也有石、砖等砌成的土楼
现状:
目前未有统一调查数据,资料稀缺
近几年我骑行走访了大部分潮汕土楼,韩江下游、凤凰山区、饶北山区、黄冈河流域…感慨最多的便是:我又来晚了,特别是生土夯筑的土楼,消失之快令人咋舌。最可惜的便是凤凰镇缵美楼,我们都还没来得及好好领略她的美就已经消失了,我知道历史长河翻涌向前,总会带走绝大部分的泥沙,但就如生活中面对离去的故人,内心难免滋生伤感
根据走访所见,个人总结:保存完好(屋顶、墙体完好且无隐患)的不会超过百座,而且我断定尚存土楼中的大部分会在不久的将来逐渐消失。当然,也有幸运得到精心维护的,例如:道韵楼、泰华楼…
土楼是潮客先民在野兽、山贼、军阀横行时代,出于集体防卫需求聚族而居的产物。如今已不再需要乱世堡垒,人们追求的是更适合现代生活的建筑,她的使命结束了。建筑本为人而生,消失是因为有了更好的替代,少量留存则是为记住来时的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