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水竹亭》刘诗诗这美丽的头饰叫什么?
东晋汉服上虞
2025-03-12 15:21:02
刘诗诗主演《淮水竹亭》剧组最近放出一支视频,画面中刘诗诗头戴珠璎珞出场,让人感受到一种异域又国风之美,为什么呢?
这种头饰其实中土和西域都有存在过类似饰品,属于璎珞类头饰,最早能追溯到的是战国以前,不排除东西方交流的影响,我们这里先说说中国的配饰名称,大家可以叫它“络索”、“帘梳”、“珠璎珞”或者“围髻”。
络索:“络索”本义为绳索,后引申为垂饰物。《广雅·释器》:“凡绳之相连者曰络。”《希麟音义》卷六:“索,绳之别名也。”
帘梳:宋代文物出土为帘梳,笔者推测帘梳应该有两个部分,“帘”指的是“络索”这种垂挂装饰物,“梳”指的是上端用于固定发饰的梳脚或类似功能的固定物件。(见图2)
之后二者统称,发展为明代“围髻”“珠璎珞”,围髻是泛指围绕发髻的饰品,顾名思义到这里就是围在发髻上,挂饰稍长的垂于额头、不遮挡视线。一般能称得上“璎珞”的,大多为网状珠串。(见图3)
帘梳有宽有窄,垂挂络索部分有长有短。佩戴方式推测有以下几种:1、额前;2、双鬓处;3、后发髻;4、围绕发髻装饰。 (见图4)
这类饰品戴在额前,好处是可以修饰发际线,尤其是额头较宽、颧骨较高的妹子适合佩戴,可以帮助修饰脸型;戴在其他位置,也可以遮挡碎发、增加发型亮点。披垂如帘,行走时具灵动之美。(见图5)
一般古装剧中也会给扮演异族女子的角色佩戴这种饰品,以表示身份。大有参考马家塬遗址战国墓群文物绿松石头饰风格,这也是目前发现文物中较早期类似“络索”的头饰。(见图6)
至于为什么会有种异域风情?因为在大家印象里,印度传统饰品里有一种挂在额前的头饰,叫“Maang tikka”,也就是眉心坠,本意为“位于眉心中间的装饰”,和信仰相关,他们相信眉心是隐藏智慧所在,所以在眉心点上红点或者垂挂配饰,即被认为赋予佩戴者意志和智慧。周边国家也有类似头饰,说法也都大差不离。(见图7)
有的人认为古装剧的这种发饰是直接照抄印度风或者波西米亚风的,或者也有人说是中国类似配饰也是受了印度佛传印象。
但有意思的是,类似围住额头的头饰式样,商代就已经出现过,没有实体文物的佐证,只有玉人俑像等资料,这时期应还没有以上因素影响。所以推测为,虽然有很多种来源说,但最终还是为美丽而存在,头饰文化也不一定是你抄我我抄他,当文明达到了一定高度时,审美也会有某种高度认同,不是吗?(见图8、9)
刘诗诗 淮水竹亭 汉服穿搭 头饰 2025兴趣不打烊 古装剧
0
阅读:30
你也是一朵蘑菇
哇哦 涨见识了
夏尔CHARLE
图4左下角是出自什么图呢?
太平洋帝国
谢谢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