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山西一名小伙考上大学,学费要3000元,但家里凑不齐,父亲无奈地说:

如梦菲记 2025-03-12 15:28:52

1996年,山西一名小伙考上大学,学费要3000元,但家里凑不齐,父亲无奈地说:放弃吧,没想到,村民们纷纷捐款,最后凑足了3025元,送到他手中......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贺星龙出生在山西省大宁县的乐堂村,一个四面环山、贫困得几乎看不到未来的地方,村里的土地贫瘠,每年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日子让村民们过得异常艰难。   贺星龙的家境也不例外,父母辛辛苦苦种地,一年到头的收入都不足八百元,尽管家里困难,贺星龙从小就对读书充满了渴望.   他的爷爷也曾在他耳边叮嘱过,“好好读书,长大后一定要学医!”这句话一直在他心里埋下了种子。   16岁那年,贺星龙考上了运城卫校,这对他来说,简直是命运的转折,可现实很快就给了他一个沉重的打击:学费3000元,对于一个贫困的农家来说,这几乎是一笔不可能负担的巨款。   家里翻遍了所有的家当,最后才找出302元,贺星龙看着那几张皱巴巴的钞票,眼泪不禁涌了上来,他心里清楚,自己的梦想可能就此破灭,父亲无奈地说:“咱家实在凑不起这么多钱,算了,放弃吧,”   然而事情的转机出现在乡亲们的身上,村里的人听说了贺星龙家的困难后,纷纷伸出援手。   有的拿出了多年来攒下的生活费,有的放弃了女儿的嫁妆钱,还有人拿出了自己能拿得出来的每一分钱。   大家几乎是拼尽全力,最终凑出了3025元,这笔钱里包含了所有乡亲们的希望和期许,它承载的,不仅仅是学费,更是全村人的期盼。   贺星龙接过这笔学费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跪下磕头,承诺一定会好好学习,学成后回来为乡亲们看病。   带着乡亲们的期望,他走出了贫困的山村,踏上了求学之路,三年的卫校生活,贺星龙一直记得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他成绩优异,老师对他寄予了厚望,毕业时学校甚至提供了留校工作的机会,而省城的医院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但每当他想到爷爷的嘱托和乡亲们对他的期许,他的内心从未动摇过——他必须回村,为那些没有医疗保障的乡亲们服务。   2000年,贺星龙毅然回到乐堂村,开始了自己的行医生涯,初到村里,他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认可。   村里许多老人都不信任他,认为他年纪轻轻就当医生,能有什么本事,贺星龙没有气馁,他开办了诊所,挂牌写着“24小时上门服务”,这也许是他能给乡亲们带来的最直接的承诺。   然而初期的诊所门可罗雀,没有一个病人上门,贺星龙不得不一个村一个村地走,带着医药箱走家串户,给村民们看病,即使是最简单的感冒和小病,他也会细心问诊,尽最大努力给村民们带去帮助。   转机发生在一次老人病危时,医院宣布老人没救了,贺星龙却没有放弃,他开始紧急治疗,并决定让老人住到自己家里,他不仅是医生,也是保姆,悉心照料,直到老人完全康复。   这件事让村民们刮目相看,从此他成为了大家口中的“摩托医生”,不管是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严寒刺骨的冬天,贺星龙都骑着摩托车穿梭在乡村的各个角落,他的摩托车成了村民们求医的希望。   他无私奉献,为了让更多的病人得到帮助,贺星龙每年都用自己的钱给那些看不起病的老人免费治疗,甚至在自家生活困难、孩子上学的钱都得四处借款的时候,他依然没有停止给病人减免医药费的做法。   他给村里的13位五保户老人送去食物和衣物,为留守儿童送去营养包,贺星龙没有为自己积累财富,甚至将自己辛苦赚来的医药费都用来帮助别人。   虽然他为村民们做了那么多,自己的生活却并不富裕,妻子陈翠萍曾多次劝他,生活如此艰难,为什么不去城里发展,甚至在自己身上花点钱,但贺星龙总是坚持:“我在这里工作,乡亲们需要我,我不能离开。”   贺星龙从来不奢求什么,他的摩托车已经骑坏了七辆,医药包也换了十二个,走的路程已经超过40万公里,他总是说:“当年乡亲们凑的3025元,得用一辈子来还。”   二十年过去了,贺星龙的名声早已传遍了乡村,他的无私奉献和坚守,改变了无数村民的生活。   他的身体早已因为过度劳累而患上了关节炎、胃溃疡等病痛,但他依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他没有忘记当初的承诺,始终牢记着乡亲们的期望,依然骑着摩托车为乡亲们治病。   贺星龙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感恩、奉献与坚守的故事,他用一生回报了那个3025元的恩情,也践行了当初学成必归的诺言。   如今虽然他的身体已经开始垮掉,但他依然坚定地告诉自己:“这些年虽然没挣到钱,但却赢得了大家的信任,这值了。”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0 阅读:1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