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老人因骨折在江苏接受钢板固定术,术后伤口红肿,医生仅开消炎药,十日后

安恒远养护说 2025-03-17 18:39:31

1978年,老人因骨折在江苏接受钢板固定术,术后伤口红肿,医生仅开消炎药,十日后截肢才知钢板未消毒,这疏忽如何酿成残疾? 1978年9月,江苏一位老人因骨折住进医院,接受了钢板固定术。 这在当时是一种常见的骨科手术,旨在通过金属钢板将断裂的骨头固定,促进愈合。 手术完成后,老人却发现伤口开始红肿,疼痛难忍。面对这一情况,医生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仅开了消炎药让老人服用,希望通过药物控制感染。 然而,十天过去,情况急剧恶化,最终不得不截肢。令人震惊的是,截肢后检查发现,植入老人体内的钢板竟然未经消毒,直接将细菌带入了伤口深处。 回到那个年代,医疗条件和技术远不如今日发达。 1970年代末的中国,医院的手术器械消毒流程已有一定规范,比如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或煮沸消毒,但执行力度因地制宜。 一些基层医院可能面临设备老旧、人员培训不足的问题。 钢板作为植入物,需经过严格的无菌处理,因为任何残留细菌都可能引发深部感染,尤其是骨组织感染极难控制。 术后伤口红肿本是感染的典型信号,但当时医生的应对却停留在表面,或许是经验不足,或许是对感染严重性的低估,导致未能及时重新检查或手术探查。 从医疗流程看,钢板未消毒可能是器械管理上的漏洞。手术前,器械应由专人负责清洁并送至消毒室处理,再由手术室护士核查无菌状态。 然而,若这一环节有人疏忽,比如未标记消毒状态或混淆了已消毒与未消毒的器械,悲剧便埋下了伏笔。 而术后仅靠消炎药应对,显然忽视了植入物感染需要彻底清创甚至移除异物的原则。 感染从伤口蔓延至骨髓,最终让截肢成为唯一选择。 你觉得,若当时医生第一时间怀疑钢板问题,这场悲剧能否避免?

0 阅读:34
安恒远养护说

安恒远养护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