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他瞒着妻子,偷偷把一管不明液体,灌进不满周岁的儿子嘴里,看着儿子对他笑。他却流着泪对儿子说:“儿啊,为了亿万婴儿的生命,爸爸只能对不起你了!” 1959年的一个午后,顾方舟站在婴儿床前,手中握着一支试管,里面装着一种透明的液体。他看着熟睡中的儿子,泪水在眼眶中打转。这位31岁的年轻科学家面临着人生中最艰难的抉择。 妻子刚好不在家,顾方舟深吸一口气,轻轻将儿子抱起。当试管中的液体倒入儿子小小的嘴里时,孩子立刻被苦涩的味道惊醒,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声。顾方舟边哭边对儿子说:"儿啊,为了千千万万孩子的生命,爸爸只能对不起你了。" 妻子听到孩子的哭声匆忙赶回房间,看到的是丈夫和儿子都在哭泣的场景,桌上只剩下一支空荡荡的试管。她颤抖着质问丈夫发生了什么,虽然心里已经猜到了答案。顾方舟愧疚地承认,他将刚研制出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给了儿子。 妻子泪流满面,她知道这种试验品用在猴子身上时,有50%的可能会导致死亡。为什么一定要用自己的儿子做实验?她无法理解丈夫的决定。 这一切要从1955年说起。那一年,江苏南通爆发了一种可怕的传染病——脊髓灰质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儿麻痹症。短短几天内,就有1680人被感染,导致瘫痪,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儿童因此失去了生命。 这种病毒仿佛专门针对孩子,它会侵袭神经系统,导致患者四肢瘫痪。更可怕的是,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既无法预防,也无法治愈。疫情很快从江苏南通蔓延到全国各地,成为了当时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全国陷入了恐慌。即便是炎热的夏天,家家户户也紧闭门窗,深怕孩子被传染。昨天还活蹦乱跳的孩子,今天可能就永远失去了奔跑的能力,甚至失去了生命。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57年,从苏联留学归来的顾方舟受命组建了专门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团队。这位出生于上海的病毒学家,童年时因父亲病逝,由母亲一人艰难抚养长大。受母亲助产士职业的影响,他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 1944年,18岁的顾方舟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又前往苏联深造,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病毒学专家。面对国内肆虐的疫情,这位年轻的科学家义无反顾地挑起了重担,决心要为中国孩子研制出拯救生命的疫苗。 顾方舟的儿子安然无恙,这让他看到了希望,但研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只是漫长征程的第一步。为了进一步验证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顾方舟的感召下,研究团队的其他同事也纷纷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试验对象。这些科研工作者们带着同样的使命和担忧,默默承受着内心的煎熬。 在这场与病毒的战斗中,顾方舟不仅面临着科研上的挑战,还要克服极其艰苦的工作环境。为了建设脊灰疫苗生产基地,他带领全家南下昆明,在大山深处的简陋环境中开展研究。没有像样的办公室,更别提先进的实验设备。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顾方舟和团队成员们披星戴月,积累的研究资料堪称庞大,据说堆起来有近20米高。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规模试验证实疫苗安全有效后,1960年12月,在国家的全力支持下,第一批500万份国产活灭疫苗终于完成生产。然而,新的问题随之而来——疫苗是液体形式,而且味道苦涩,很多孩子不愿意服用。 面对这一困境,顾方舟没有气馁。他又带领团队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关,借鉴中医制作丸剂的方法,将液体疫苗改良成易于孩子接受的糖丸。1962年,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正式面世,深受孩子们喜爱。孩子们不再排斥疫苗,反而把它当作一种美味的糖果。一颗小小的糖丸,就这样拯救了无数中国儿童的生命和健康。 1978年,脊灰糖丸疫苗正式被列入全国免疫计划。从此,中国的小儿麻痹症发病率大幅下降,终于从根本上得到了控制。孩子们亲切地称呼顾方舟为"糖丸爷爷",这个朴实的称呼里包含着一个民族对科学家的敬意和感激。 从1957年到2000年,顾方舟用43年的时间,见证了中国从无疫苗可用到完全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历史进程。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从未有过半点懈怠。当有人赞誉他的成就时,这位谦逊的科学家只是平静地说:"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一颗小小的糖丸。" 2019年1月21日,93岁的顾方舟在北京安详离世。他的离去,让中国医学界失去了一颗璀璨的明星。但他留下的不仅仅是一颗救命的糖丸,更是一种精神财富——"为一大事来鞠躬尽瘁,做一大事去泽被子孙"。
1959年,他瞒着妻子,偷偷把一管不明液体,灌进不满周岁的儿子嘴里,看着儿子对他
熹然说历史
2025-04-05 22:23:0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