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简直是捡钱啊!”2025年4月,广东深圳,一名00后女生一天工作8个小时就能收入2500元,几乎没有什么危险性,她直言自己年收入将近40万,有人一个月还能赚的更多,网友:不管干啥都得努力才能致富。 2025 年 4 月的深圳坪山,天刚泛白,23 岁的林小羽已经蹲在田埂上调试无人机。 晨露打湿了她的工装裤,却顾不上擦拭,专注地盯着遥控器屏幕 —— 六轴飞行器的螺旋桨搅动着潮湿的空气,将淡蓝色的农药雾均匀地洒向嫩绿的稻田。 这是她今天要完成的第 12 块农田作业,耳机里的计步器显示,她已经在田埂上走了 8 公里。 谁能想到,这个皮肤晒得黝黑的姑娘,三年前还只是个抱着无人机到处拍网红景点的数码爱好者。 2022 年在贵州老家探亲时,她看见姑父背着 50 斤的农药桶在梯田里蹒跚,突然意识到:"无人机能拍风景,为什么不能播撒希望?" 这个闪念让她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国内农业无人机普及率不足 15%,而深圳周边的现代农业基地正在推广 "智慧农业",立刻嗅到了商机。 考证之路比想象中难。 无人机植保需要考取 AOPA 合格证,理论考试涵盖气象学、农业病虫害知识,实操环节要求在 5 级风下精准飞行。 林小羽在深圳郊区租了块试验田,每天练习起降上千次,手掌磨出的水泡结了痂又磨破。 一个月后拿到证书时,她咬了咬牙,用积蓄加上网贷凑了 4 万元,买下第一台农业专用无人机 —— 机身印着她亲手设计的 logo:一只衔着稻穗的银色飞鸟。 林小羽的创业路赶上了政策东风。 2024 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 "数字农业",深圳对农业无人机作业给予每亩 3 元补贴,她的收费标准定在 9-15 元,不到人工成本的三分之一,很快成了珠三角农场主的 "香饽饽"。 最忙的春耕季,她凌晨 4 点起床,背着 30 斤的农药箱在田埂间穿梭,遥控器在手中握得发烫,一天能完成 300 亩作业,收入 2500 元。 "别瞧坐着操作,眼睛得一刻不停地盯着屏幕,脖子酸得直不起来。" 她指着晒脱皮的脖颈笑道。 这种新兴职业的崛起并非个例。 95 后小伙陈宇在四川农村做无人机测绘,为丘陵地区的茶园规划提供数据支持,年收入突破 50 万;80 后辣妈王芳转型无人机物流,在云南山区搭建 "空中邮路",解决了 30 个村寨的快递最后一公里问题。 这些年轻人共同的特质是:敢于打破 "00 后吃不了苦" 的刻板印象,将兴趣与技术结合,在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中找到切口。 当网友惊叹 "躺着赚钱" 时,林小羽翻开工作日志: 3 月在梅州遭遇雷暴,无人机失控坠进鱼塘;4 月在湛江被马蜂蜇伤,坚持完成作业后才去医院;最艰难的是冬季,农业淡季时她接航拍订单、做无人机培训,收入锐减 60%。 这些挑战印证了新兴职业的现实:农业无人机作业受季节影响明显,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单价逐年下降,2025 年珠三角的植保无人机已从 200 台激增到 1200 台。 可是,林小羽的目光早已投向更远的领域。 她正在研发搭载光谱仪的无人机,能实时监测作物病虫害,计划与农业合作社合作建立数据平台。 "无人机不是玩具,是新时代的农具。" 她说这话时,遥控器上的指示灯在暮色中闪烁,像田野里升起的科技之星。 从网红景点的航拍玩家到农田里的 "飞手姑娘",林小羽的故事撕开了 00 后职业选择的新维度。 她的成功不是偶然:既踩中了智慧农业的政策风口,更源于对技术应用的敏锐嗅觉和脚踏实地的吃苦精神。 当同龄人在写字楼抱怨 "内卷" 时,她在田埂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空 —— 那里没有 996 的桎梏,却有更广阔的创新空间。 任何时代的机遇,都只偏爱那些既敢于拥抱变化,又肯在泥土里扎根的人。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中均使用化名) 创作来源: 海报新闻,《00后女生做“无人机飞手”年收入40万:主要从事植保的工作,工作8小时可以挣2500元》
“这简直是捡钱啊!”2025年4月,广东深圳,一名00后女生一天工作8个小时就能
子焓
2025-04-21 19:30:07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