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面试完几个毕业生后,我对海归祛魅了…
乐松看职场
2025-04-23 16:31:22
最近公司正在招聘运营专员,没想到还来了好几位海归的毕业生,结束后我在办公室坐了许久。原本也想让女儿未来可以到国外留学,起码可以多开拓眼界,回来就业的选择很多。发现现在真还就不是那么回事!
这次我们给的薪资在8k-15k之间(不算太高也不低),要求就是做媒体运营,能处理综合事务,英语或日语流利的优先考虑但不是必备条件,可当提到也需要做"客户维护""市场调研与研究"跟"项目采编"时,就发现这时候反而本土的毕业生可以适应,看着简历上每年近四十万的留学费用,我突然意识到,有些认知错位比经验不足更可怕。
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上千万,一个做HR的朋友说他们参加一场招聘会,1个管培生岗位能收到200份硕士简历。但另一边,企业主们私下交流时都在叹气:现在的孩子太怕"掉价"了。有位做外贸的朋友说,面试时提到偶尔需要凌晨对接中东客户,对面的留学硕士直接反问:"这种工作值得我熬夜吗?"
留学经历本应是块敲门砖,可太多人把它当成了防弹衣。上周和做HR的朋友吃饭,她说收到过一份简历,在"技能"栏写着"擅长分辨5种咖啡豆",却连基础的Excel数据透视表都不会做。这让我想起公司里最年轻的主管小陈,同样是英国回来的,刚入职时主动包揽部门所有会议记录,三个月摸清了公司商业全产业链的业务逻辑。他说得实在:"镀的金得自己擦亮了才有用。"
职场从来不讲情分,只认真章。上个月合作公司的对接人突然离职,起因是领导让她整理往年合同。后来才知道,这位年轻人觉得"合同归档浪费才华",却不知道十年前他们的总监正是从整理合同中发现了行业漏洞,最终促成公司转型。现在他们抱怨的"杂事",是藏着多少前辈趟出来的经验啊。
我想说,现实中的职场素养,往往藏在三个细节里:
1️⃣把"不会"改成"我马上去学"的应变力,当下是自媒体时代,公司的新人熬夜几个通宵把视频剪辑用熟练了;
2️⃣能在跟同事聊天时听明白业务痛点的敏锐度,前台姑娘靠这个转岗成了大客户经理;
3️⃣被客户骂哭后还能笑着补一句"您看这样修改行吗"的韧性,这种能力比学习成绩管用得多。
在职场,可能承载了无数人的野心跟未来。但其中能站稳脚跟的,永远是那些把商务装穿在身上、尘土踩在脚下的人。
其实啊,机会,永远留给那些愿意适当弯腰的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