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华语乐坛,歌手之间的“抢歌”是一个保留项目。有同时翻唱日本或

璨珲地 2025-04-23 18:24:34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华语乐坛,歌手之间的“抢歌”是一个保留项目。有同时翻唱日本或欧美翻唱曲的,有翻唱同曲同词的,也有翻唱一曲两词的(还分国语粤语两词,以及国语和国语的不同词),还有创作者“后悔”之后拿回重唱的。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随便举两个例子,比如姜育恒“抢”了苏芮的《再回首》,结果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以及,还有像陈百强“抢”了王杰的《惦记这一些》,以粤语版《一生何求》为名发布,结果火得不得了,并且最终成了陈百强的代表作之一。

说到陈百强的《一生何求》和王杰的《惦记这一些》这两首歌,也很有意思。还是之前在华晨宇和黄霄雲的事件中,因为想说一想华语乐坛关于编曲署名的历史遗留问题,所以举了这两首歌的例子。

这两首歌曲当然是同一个曲,都是王文清作曲的,这个没有争议。但仔细听下来,你会发现这两首歌曲的编曲结构,合成器和吉他音乐的运用,甚至拍子速度都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但作品在前的《惦记这一些》,其编曲署名是陈志远,而在后的《一生何求》的署名则是苏德华,虽然苏老师其实也参与了《惦记这一些》的吉他演奏,但从常理来讲,《一生何求》的编曲也应该署名陈志远。不过这也是华语乐坛一直以来的问题,不是这一首歌和苏德华老师的问题,而是编曲著作权一直没有被行业认可的问题。

说到《惦记这一些》和《一生何求》这两首歌曲的创作,也很有一聊,《一生何求》这首歌曲可以说是国语歌改粤语歌的一个范例。虽然曲子是一样的,但潘伟源的粤语填词,其实完全跳出了原作的情感框架,而是另设了一个主题。

而这个主题,很广东歌,也很符合岭南那种有瓦遮头就知足常乐的市民文化,这种文化在流行音乐的体现,最大范围的传播起源就是从许冠杰为代表的粤语歌体现的。甚至也可以说,其实听早期许冠杰的很多歌,无论《浪子心声》还是《沉默是金》或《有酒今朝醉》等等歌曲,还有点“道法自然”的文化体现。

相比较而言,王文清原作的《惦记这一些》,则是一首很质朴的都市民谣作品,王杰的演唱也是以情绪化的语调作为主导,很有叙述感也很走心,和陈百强更像是介于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间视角的演绎,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两者之间,也可以看成是当时台湾地区流行乐和香港地区流行乐的不同。

因为《一生何求》的过于成功,也让王杰的《惦记这一些》反而有些落寞了,甚至现在很多年轻歌迷,只知有《一生何求》,而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惦记这一些》这首歌。

不过,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出来混也总是会还回来的。在《惦记这一些》被香港乐坛“抢”走的两年后,王杰也代表台湾地区,从香港乐坛“抢”回了一首歌,后来甚至还成了他的经典代表作之一。

这首歌,就是《为了爱,梦一生》。

《为了爱,梦一生》的原曲是许冠杰的《天才白痴往日情》,也是许冠杰1975年专辑《天才与白痴》中的作品。这首歌曲既运用了粤曲的一些小调元素,也以古诗词的方式填词歌词,算得上是早期广东歌的代表风格之一。

王杰的《为了爱,梦一生》,则因为他非常个性的演唱语调,从而把作品变成了一首现代都市情歌,尤其是他那种浪子的苦楚唱法,很容易让人沉浸其中而忘了许冠杰的原唱。至少我最初听这首歌曲时,只是觉得旋律有些依稀熟悉,但已经完全想不起来许冠杰的《天才白痴往日情》,这对于一首翻唱歌曲来讲,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

而且这首歌曲的填词也非常好,要知道同曲异词时,国语歌往往要比粤语歌吃亏,因为粤语歌的很多古雅词语,填起来要比国语词更有文学意境。比如《人生何处不相逢》和《最真的梦》相对比,《人生何处不相逢》就更像一首古诗,非常文雅、典雅和高雅,而《最真的梦》则就像是大白话了。

《为了爱,梦一生》的高级之处,则在于它用了半文半白的方式,既有“梦一生”、“几番浮沉”这样古代用语,也有“再多苦,我不在乎”这样的现代情绪直给。不得不说,陈乐融老师对于这种半文半白的歌词填写,确实有很深的功力,尤其是《再回首》更是这个领域的大成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为了爱,梦一生》推出一年后,王杰自己又推出了一个翻唱《天才白痴往日情》的版本。

我最早听《为了爱,梦一生》这首歌,还是在中广流行网,当年为了这个短波渠道,没少挨父亲打骂。记得很清楚的是,这张专辑就是在1991年的元旦上市的,而主打曲也是当时那个档期中广流行网的热播曲。

而就在王杰这张专辑推出的几天后,著名女作家三毛辞世,我模糊的印象中,当时中广流行网经常把《为了爱,梦一生》作为纪念三毛使用,以至于很长时间以来,我的记忆里都把这首歌当成是献给三毛的歌曲。

1991年的王杰,正是处于商业巅峰期的时候,两年前,他已经创造了一年发行三张国语专辑、两张粤语专辑的纪录,而1990年,他也在一年里推出三张国语专辑和一张粤语大碟。

不得不说,在这样过于密集的消耗中,当时的“飞碟唱片”也确实很难在短时间内,想到更有新意的创意,所以《为了爱,梦一生》整张专辑的企划,基本还是延续了之前的模式,并且借用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作为文案切入点,来突出王杰在这张专辑里所要表达的爱的主题。

在整个团队过度消耗资源的情况下,于这个时间节点,巧妙借许冠杰的经典歌曲重新填词,并且当成主打歌,其实也是很好的商业创意。一是因为《天才白痴往日情》本身就是一首经过岁月检验的优秀歌曲,旋律足够优美。二是这首歌虽然很经典,但其实对于当时台湾地区的歌迷来讲,很多都不熟悉广东歌,甚至未必知道许冠杰和这首歌,在那个时代的信息差之下,这首歌又可以当一首全新的歌来推。

专辑后来流传最广的,也确实是这首同名主题曲。不过,除此之外,这张专辑也有几首我喜欢的歌曲。

比如《独自在暴风雨中》,这首歌曲由陈丽莉作曲,我不是很熟悉陈丽莉,特意问了一下姚骅老师这个飞碟控,他提醒我在《金韵奖9》中,“徐雅君、陈丽莉、廖柏贞、马毓芬四个女生组成的四重唱,在其中演唱了一首《浪漫小夜曲》”,后来陈丽莉的发展也主要以和声歌手为主。

从陈丽莉的创作履历来看,也基本都是“飞碟唱片”系的歌手,像张雨生的《大地的天使》、姜育恒的《不能说一句爱你》、张克帆的《你让我懂》、苏有朋的《你的笑容是我温暖的所有》,以及另一首王杰的作品《给我爱就给我你》等等,就都是陈丽莉的作品。

《独自在暴风雨中》后来还被潘伟源填写成粤语版的《怒海孤鸿》,成为TVB剧集《怒海孤鸿》的主题曲。

另一首Iskandar Ismail作曲的《永远相信爱情》,和《独自在暴风雨中》有气质的共通之处,旋律特别适合王杰忧伤的语调,有种孤独和凄美的色调。

王杰在这张专辑里也写了两首歌,其中《为什么》是他唯一一首包揽词曲的作品,歌曲的旋律有点让我想起他第一张专辑里的《风和雾》。其它像陈耀川作曲的《我依然在你熟悉的地方等你》,除了旋律和歌词都很符合当年台湾地区流行音乐的创作模板,副歌旋律也还是不错的。

这张专辑还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年看封底一长串文字,还以为是文案,结果发现原本主要是歌词,这也说明这张专辑的很多歌名是真的长,也很符合当时台湾流行乐的创作习惯。

这张专辑的经典流传曲虽然不多,但无论是主打歌在龙虎榜的成绩,还是专辑的销量成绩都非常好,也是王杰早期最畅销的几张专辑之一。凭借这张专辑,王杰也在1992年的第三届“金曲奖”上,被提名了“最佳演唱专辑”,不过最后输给了同公司歌手姜育恒的《一个人》。

算上这次,王杰一共提名过三次“金曲奖”,第一次是首届的“最佳男演唱人”,第三次是1993年第四届的“最佳国语男演唱人”,但最后均没有获奖。此后,王杰也退出了“金曲奖”的竞争。

其实,“金曲奖”也算是没赶上时候,如果1988年就有“金曲奖”,我觉得《一场游戏一场梦》就会是横扫之势。当然,奖项只是虚名,经典的东西永远都是经典,这一点不会改变。

我是唱片爱地晒碟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