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上海人带头“剪辫子”
横马路加竖马路
2025-04-26 16:49:20
辛亥革命后,留长辫被视为一种落后、屈辱和不文明、不卫生的象征,军政府发布的第一道令就是剪去中国人头上的辫子。
上海是中国最早发生“剪辫子”运动的地方。早在辛亥革命之前,1910年深秋的一个夜晚,官拜清廷外务侍郎的伍廷芳就聚集过160多人,在法租界霞飞路(今淮海中路)自己的寓所,秘密商议过剪辫子。
1911年12月15日,慎食卫生会发起组织的第一次剪辫大会便在张园召开,影响很大。据《新闻报》载:昨日午后,慎食卫生会假座张园特开第一次剪发大会,自一时至五时二刻绅商学界先后到会者约有四千余人,西人来会参观者亦有百余人。伍侍郎(伍廷芳)因有要公未到,致函来会,云自辫已于昨晨在家剪去。先由湖州旅沪公学教员徐君登台布告,大致谓发辫对于卫生对于操作对于经济均有所害,今日剪发之时机已到,但愿同胞快快扫此奇辱,以图自新。……外阜各团体均发函到会致祝词,自二时三刻开剪至五时,尚纷纷待剪者有数百人之多,当场登台剪去者有一百余人,在各剃发处剃去者有一千余人,内以浙帮为最多,数广帮次之,本帮又次之。
1911年12月28日,群学会在城南举行义务剪辫大会,有数百人参加,不少人当即剪去发辫。12月31日,上海城厢和租界剪辫活动达到高潮,群学会在榛岭学校再次举办义务剪辫大会,受剪者自选发型。剪平头的一律免费,留分头的,请专业理发师剪理,仅收费一角。同日,通俗宣讲社在大东门火神庙举办 “剪辫易服会”,1000余人参加,当场就有300余人剪去了辫子。
有个名叫徐志棠的富商采用奖励办法,在公共租界畅园茶馆设摊,宣称三天内来此剪辫不收费,并奉送大肉面一碗。此招果然灵,剪辫者络绎不绝,每天送出数十碗面,三天共有250多人前来剪辫。
在剪辫时期,上海流传一句话,“除此数寸胡尾,还我大好之头颅”。从此自觉剪辫逐渐在上海形成风气。
图一至三:剪辫
图四:剪辫大会会场“张园”
图五:伍廷芳出使美国
图六:剪辫后的梅兰芳,相片上写下:“梅畹华(畹华是梅兰芳的字)剪发初影,民国元年六月十五号
图七:剪辫前留影
图八:沪军都督府劝令剪发辫告示
图九至十一:西方的海报最明显的特征是挂在脑后的细辫子
图十二:法国小报报道的剪辫大会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