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宁江伯都纳广场巡礼 立春后的松原裹挟在七级北风里,灰蒙的天穹下,伯都纳广场上的彩旗猎猎作响。这座坐落在古扶余旧城的小城,此刻正以呼啸的长风印证着那句在东北亚流传百年的民谚:"狗咬沈阳,火烧船厂,风刮新城"。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游子,我熟悉这里的每道风纹——它们曾掠过渤海国的驿马铜铃,拂过辽金将士的玄色大纛,如今又裹挟着广场舞的乐声,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间往复穿行。 沿着松花江畔的青石路回溯,往昔的宗教胜景恍如海市蜃楼。自渤海国始,这里便是东北亚文明的十字路口。女真铁骑的号角声中,契丹人的经幡渐次落下,取而代之的是佛寺的晨钟与清真寺的唤礼。据《扶余风物志》记载,鼎盛时期的松原江岸,十五座风格迥异的寺庙沿江逶迤五里,梁思成先生当年测绘时惊叹:"每座穹顶都凝结着不同文明的精魄,这样的宗教建筑群在东北亚堪称孤例。" 而今站在关帝庙遗址前,唯有想象那场持续三昼夜的大火。老人们说,火焰吞噬雕梁时,整座县城浸润在松脂的异香里,鎏金藻井化作流淌的金河,永乐大钟在烈焰中发出最后的悲鸣——这些承载着文明记忆的金属,最终熔作志愿军枪膛里的子弹。风过废墟,卷起几片残存的琉璃瓦当,暗绿的釉色里还凝着半幅菩萨低眉。 广场西侧的民俗表演区传来欢快的唢呐声。秧歌队红绸翻飞处,正是当年清真寺的月台旧址;二人转艺人踩着的高跷,或许正踏在某个佛殿的地宫之上。年轻的母亲推着婴儿车经过功德碑残件,石碑上"湟鱼贡院"的字迹已漫漶难辨。那些曾在松花江洄游的皇室贡鱼,连同滋养它们的信仰之河,都成了地方志里语焉不详的注脚。 暮色渐沉,广场华灯初上。电子屏幕上滚动着新城规划图,玻璃幕墙倒映出萨满鼓舞的剪影。风沙迷眼时,恍惚看见历史的断层处:梁柱间的彩画正在像素中消融,鎏金宝顶化作霓虹灯的光晕,而松花江的浪涛里,始终回响着文明更迭的潮声。
松原宁江伯都纳广场巡礼 立春后的松原裹挟在七级北风里,灰蒙的天穹下,伯都纳广场
马金萍爱文学
2025-04-29 19:06:0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