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生于1896年,江苏镇江人,自幼聪颖好学。童年时期,他常在秦淮河边观察船只通行,产生了对桥梁的浓厚兴趣。他的学业生涯始于国内优秀学校,后获奖学金赴美深造,在卡耐基理工学院(现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工程博士学位,成为最早接受现代土木工程系统训练的中国人之一。 学成归国后,正值国家交通建设亟待发展的时代背景,他投身于设计与建设工作,担任中国铁路桥梁工程的要职。在复杂地质环境与技术设备极其匮乏的背景下,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不仅技术先进,更具有深厚的政治象征意义。这座桥梁的通车标志着中国工程师可以独立完成大型工程,极大鼓舞了民族信心。 茅以升的第一任妻子戴传蕙出身书香门第,性格温婉,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两人婚后育有六名子女。在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战乱频仍、政局动荡的背景下,茅以升的工作需频繁调动,从南到北、由内地到沿海,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大大小小的施工现场与研究所。 由于工作性质决定的长期分离,夫妻二人不得不过着聚少离多的生活。多达二十余次的迁徙,使家庭稳定性大打折扣。在这些年中,戴传蕙不仅要操持家务、照顾子女,还要忍受不断变换的生活环境与城市陌生感带来的心理压力。原本活泼开朗的女性,在日复一日的独自操劳中逐渐沉默下来。 茅以升虽在公共领域勤勉有加,却未能在家庭中给予相应的情感支持与参与。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国家桥梁建设与科研事业,而忽略了家庭中伴侣的需要与牺牲。 1946年,茅以升人生拐了个大弯。当时他在上海修钱塘江大桥,认识了21岁的权桂云。她家境不好,常在工地干活。两人慢慢熟了,擦出火花。茅以升早有家室,1912年跟戴传蕙结婚,生了五女一男,六个孩子,日子过得挺和睦。但他没管住自己,跟权桂云偷偷好上了,还生了个女儿茅玉麟。 这事藏了几年,到1950年代,国家推一夫一妻制,他瞒不住了。回家跟戴传蕙坦白,她没吵没闹,就是沉默,眼泪往下掉。从那以后,家里气氛冷得像冰窖,孩子们也感觉不对劲,欢声笑语没了。戴传蕙1968年病死,葬礼上子女看他的眼神都带着距离。丧事后,他把权桂云和茅玉麟接回家,还正式娶了权桂云。这下子彻底炸了锅,长子茅于越拍桌子骂他,走了,其他孩子也陆续搬出去,家里空荡荡。 权桂云想缓和关系,带着点心去看孩子们,可没人搭理她。她没办法,带着茅玉麟回乡下老家,日子过得苦哈哈,后来病死了。茅以升一个人留在北京,住小公寓,桌上堆满写给孩子的信,可没一封有回音。他逢年过节打电话,没人接,就自己挂了。尽管孤单,他还是埋头干活,教年轻人,写桥梁文章,可心里那块空怎么也填不上。 茅以升在长期失衡的亲情中,企图调和新旧家庭之间的裂缝。他希望六个原配子女能够理解并接纳这段新的婚姻,但现实远比设想更为复杂。特别是在母亲戴传蕙因情感打击而病逝之后,几个子女对父亲的再婚极为排斥,并将母亲的早逝归咎于父亲情感上的背叛。 面对冷漠的子女与情绪日益低落的权桂云,茅以升陷入两难。他无力重建家庭关系,亦无法给予新家庭充分的承诺和安稳。随着时间推移,权桂云情绪恶化,最终身患抑郁症。她的生命逐渐黯淡,与他前妻相似,最终郁郁离世。 茅以升的六位子女与他情感日益疏远。在母亲去世后,他们几乎中断了与父亲的联系。家庭聚会不再举行,节日问候不再继续,即便父亲罹患重病住院,也未有一人前来探视。直到去世前,陪在他身边的,唯有与第二任妻子所生的小女儿。 对于一个一生奉献于国家基础建设的长者而言,这样的结局无疑令人唏嘘。他生前留下大量科研成果与学术论文,主持创建中国桥梁学会,推动工程技术标准化建设。但在家庭维度上,他始终未能摆脱“旁观者”的身份,既未能给予伴侣稳定的情感依托,也未能在子女成长中提供足够的参与与沟通。 茅以升在设计理念中首创多项技术突破,尤其擅长在河流、地震频发区或复杂岩层条件下提出科学应对方案。他所主持的钱塘江大桥与武汉长江大桥均具有重大战略与经济意义,分别连接江南与浙北,华中与华南,对提升内地与沿海的物流效率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技术之外,茅以升亦重视桥梁在民族自立自强中的象征价值。他常在讲话中提到,桥梁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国家精神与科技水平的体现。他所代表的工程师精神,强调实干、理性与责任感,为中国土木工程行业树立了长远典范。 茅以升晚年在学术界地位依旧崇高,被授予多项荣誉称号,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参与多项国家工程项目评审,为工程教育体系建设出谋划策。他鼓励青年学子投身祖国科技事业,提倡工程伦理与实用精神的结合。 1990年,茅以升去世,享年94岁。悼词中列举了他对国家科技事业的杰出贡献,但在私人空间里,却未有子女前来送别。站在他病榻前的,只有最年幼的女儿。 桥梁在中国大地上跨越河流、连通城市,而构筑亲情的桥梁,在他的人生中始终未能完工。他用毕生构建了国家发展的钢铁之路,却难以弥合自己家庭的情感断裂。 参考资料 著名土木工程大师茅以升.福建工程学院
茅以升生于1896年,江苏镇江人,自幼聪颖好学。童年时期,他常在秦淮河边观察船只
烟火阑珊歌未央
2025-04-30 19:02:53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