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日本向苏联索要60万战俘,斯大林爽快的答应了,等我安排妥了就送他们回去,结果日本人等来了40万骨灰。苏联解释说日本人体质太差,受不了苏联的天气,我们已经尽力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二战画上句号。可对60万日本士兵来说,噩梦才刚开始。这帮人大多是关东军,苏联对日宣战后一锅端,把他们塞进了西伯利亚的劳改营。那地方冷得要命,冬天零下50度是家常便饭。日本政府起初也没多想,毕竟战败了,战俘被扣挺正常。可到了1947年,他们实在等不下去了,跑去跟苏联说:人都还给我们吧。斯大林笑眯眯地答应了,可这承诺跟空头支票似的。 先说说西伯利亚那地方有多坑。劳改营的条件烂到不行,战俘住的是漏风的破木屋,屋里没暖气,风一吹跟刀子似的往骨头里钻。每天早上5点,战俘就得爬起来干活,采矿、修铁路、砍树,活儿重得要命,还老出事故。干一天下来,人跟散架似的,可吃的呢?就一点草粉面包,连肚子都填不饱。饿得头晕眼花是常态,很多人还得了坏血病、痢疾,没药没医,死得快得很。 尤其头一年冬天,死人最多。没吃的,没暖气,衣服也薄得跟纸一样,冻死饿死的比比皆是。尸体往雪地里一埋,连个标记都没有。幸存者后来回忆,那时候每天都跟死神擦肩而过,能活下来全凭运气。苏联呢,对这些事压根不吱声,死了多少人,咋死的,全是迷。 1947年日本一开口要人,斯大林嘴上答得痛快,可手底下一点不急。先是说战俘身体太弱,不能长途跋涉,又说要搞什么政治审查,反正就是拖。拖到最后,国际社会看不下去了,美国带头施压,苏联才开始放人。可这放人跟挤牙膏似的,慢得要死,还净挑那些干不动活的病号先送回去。第一批回来的战俘瘦得皮包骨,满身冻伤,讲起劳改营的日子,听得人头皮发麻。 家属更惨,有的盼了好几年,等来的却是一个小骨灰盒,有的连骨灰都拿不到,人就这么没了影儿。日本政府急了,问苏联咋回事,苏联就甩出那句名言:“你们日本人太弱,扛不住我们这儿的冷,我们尽力了。”这话听着就离谱,死那么多人,光推给天气,谁信啊? 苏联的说法站不住脚。60万战俘,最后回来的只有47万,13万没了,这死亡率搁哪儿都说不过去。真要只是天气问题,咋不见苏联本地人死一片?其实就是劳改营条件太差,饿死、累死、病死的加起来,才搞出这么大的窟窿。日本厚生劳动省后来统计,从1945到1956年,整整11年,战俘才陆陆续续回来,13万人永远埋在了西伯利亚。 更别提苏联压根没认真管过这事。战后他们自己都穷得叮当响,粮食都不够分,战俘的命在他们眼里算啥?加上冷战一开打,美国盯着,苏联更懒得搭理这档子事,拖着拖着就成了一笔糊涂账。 这事儿还不只发生在日本人身上。二战前后,苏联抓了德国、意大利、匈牙利一大堆战俘,待遇都差不多,送去劳改营当苦力,死了一堆。苏联对外就一个态度:死了就死了,反正不是我们的人。可这回日本战俘的事闹得太大,国际上骂声一片,美国直接点名批评苏联没人权。苏联呢?冷战那会儿谁敢真拿它咋样,硬是挺过去了。 这事儿对日本打击不小。47万活着回来的人,个个带着阴影,讲起西伯利亚那段日子,眼里全是苦。13万没回来的,成了日本战后最疼的记忆。政府和老百姓开始反思,战争这玩意儿太狠了,打完了还不算完,连投降的人都逃不过这一劫。从那以后,日本对人权、和平看得重了不少,也不想再吃这种亏。 到现在,这段历史还是日本跟俄罗斯关系里的一根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这摊子事,可也没给出啥像样的交代。60万战俘的账,算不清楚,也没法算清楚。 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数据清清楚楚:60万战俘,47万回来,13万没了。幸存者金井秀夫写回忆录说:“每天都像在跟死神赛跑,活下来是奇迹。”美国历史学家威廉·尼米兹也说过:“苏联对日本战俘的做法,就是人权问题的一个大黑点。”这些数字和证词摆在这儿,苏联那套“天气不好”的说辞,谁信谁傻。
基辛格为何认为:中国人打赢抗美援朝,最大的输家并不是美国。朝鲜战争中,究竟是谁输
【4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