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余断想|松花江畔的历史回响——巴尔达公园游思札记** (题记:当江风掠过新城

马金萍爱文学 2025-04-30 21:04:36

茶余断想|松花江畔的历史回响——巴尔达公园游思札记** (题记:当江风掠过新城府的残垣时,是否还记得那场改变地理坐标的传奇风暴?) --- 历史记忆如同松花江的漩涡,总在口耳相传中泛起层层叠叠的涟漪。在东北亚这片多重文明交织的土地上,游牧部落的迁徙史诗与农耕文明的竹帛记载,常在某处城垣遗址达成微妙的和解。正如巴尔达公园的青铜雕像群,正凝视着千年江流讲述两个相隔六世纪的历史传奇。 **壹|青史留痕:伯都纳的双城记** 驻足伯都乡的夯土城墙下,指尖划过辽代板筑的夯层,1132米的城垣周而复始地丈量着时光。这座被考古学界确认为辽宁江州遗址的军事要塞,曾在1114年的寒秋见证女真铁骑踏破契丹旌旗。当完颜阿骨打的虎头枪挑落萧兀纳的帅旗时,马面城墙上的角楼余烬,已悄然预言着一个王朝的更迭宿命。 而距此十二里江岸处,另一座城池的传奇正在风沙中酝酿。康熙三十二年(1693)的季风时节,巴尔达将军面对被狂飙吹散的木橛城标,或许想起了契丹萨满的占风之术。这场持续三昼夜的沙暴,竟将规划中的新城基址整体南迁至松花江畔,连同深埋沙丘的牌楼遗迹——天意与人事的奇妙耦合,让"风刮新城"的典故从此镌刻在扶余县志的扉页。 **贰|江流见证:从军镇到商埠的嬗变** 新城码头的石阶仍保留着漕运鼎盛时的磨损痕迹。当巴尔达将副都统衙署迁驻新城府,松花江的樯橹便开始书写新的商贸传奇。山东船工号子与蒙古驼铃在江岸交响,江南绸缎与关东貂皮在此流转,这座因风易址的城池,终成"东船西马"的枢纽要津。 漫步巴尔达公园的栈道,萨满神柱上的面具仍在江风中吟唱。那些腰铃叮当的青铜雕塑,既是对满族先民渔猎记忆的复刻,亦暗合了辽代宁江州作为军事榷场的双重属性。今人或许难以想象,三百年前那位果断顺应天时的将军,如何在这片沙洲上重构了东北水陆交通的经纬。 **叁|记忆重构:当传说成为文化基因** 松原市将滨江路命名为"巴尔达"的深意,恰在于历史记忆的层累建构。虽然严谨的史笔会将辽代戍堡与清代新城清晰分野,但民间记忆却擅长将萧兀纳弃城的马蹄声,与巴尔达建城的夯歌声编织成连续叙事。这种时空交错的文化想象,恰是宁江区最具魅力的精神胎记。 夜幕降临时,公园祭天台投射的灯光将萨满图腾映在江面,恍惚间竟与辽金古战场篝火重叠。或许真正的历史传承,不在于考据出每块城砖的年款,而在于让每个来此散步的市民,都能在江风里听见属于自己的历史回响。 (后记:父亲当年拴船缆的柳桩,如今已成公园导览图的定位坐标。所谓文明传承,大抵就是这般将个人记忆织入城市肌理的过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