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李鸿章奏上‬朝廷:“新疆不要‬了,对国我‬没什么‬影响,反正国‬土面

时说历史 2025-05-01 09:51:05

1875年,李鸿章奏上‬朝廷:“新疆不要‬了,对国我‬没什么‬影响,反正国‬土面积这‬么大。”

左宗棠‬大怒:“166万平公方‬里,你真可‬大方,坐在家把里‬国土给送‬别人!”慈禧思索一番表支示‬持,但,没钱。

这看似只是一场大臣之间因政见不和而引发的争执,可这背后却事关我国领土完整,难以想象若是这场争论是另一种结局,那中国的历史将如何被改写。

这场争论中牵涉了三个人,分别是李鸿章、左宗棠和慈禧太后,一场历史巨幕即将徐徐拉开。

李鸿章,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因排行老二,也被称为“李二先生”。

李鸿章的一生是充满争议的一生,一方面他曾因主导洋务运动;

另一方面,李鸿章也参与签署了包括《辛丑条约》等在内的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同时,关于他过于重视海防而放弃塞防的主张也为后人所诟病。

左宗棠,和李鸿章一样,左宗棠也积极投身于洋务运动中去,他主导兴办的福州船政局。此外,左宗棠还据理力争主张收复新疆地区。

本次争议事件的最后一个关键性人物便是慈禧太后。她曾手握晚清政权近半个世纪,是清朝同治、光绪时期最高皇权的实际掌握者。

其晚年生活极尽奢华,曾为修建颐和园而挪用本应用于海军建设的军费。

在左宗棠和李鸿章围绕是否收复新疆的争议上,慈禧最终选择支持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只是政治上给了左宗棠支持。

虽然获得了慈禧的支持,但这也仅仅限于口头,当慈禧太后问道:“收复新疆需要耗费多少银两?”

左宗棠答道:“至少3000万两。”慈禧听后皱了皱眉头答道:“没钱,至多给你500万两。”

面对缺钱少粮、武器装备落后等种种难题,左宗棠并没有放弃,反而发誓即便是要借钱也定要收复新疆。

除了朝廷拨款和前期借款外,为了筹措军饷,左宗棠曾三次借洋款共计1375万两,后又向华商另借款846万两,这才勉强凑到了3000万两。

有了军饷,接下来便是要解决落后的武器装备和粮草供应问题。

利用前期建立的兰州制造局,左宗棠下令征调专家为西征军铸造武器,仿造了德国的螺丝炮和后膛七响枪,解决了武器装备问题;

同时,为了解决粮食运输和供应问题,左宗棠建立了包括河西—哈密、包头—巴里坤、新疆东部采买以及向俄国人购买的四条路线,以保证充足的粮草供应。

以上问题解决后,1876年,左宗棠率兵亲征,他采用“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成功将北疆收复,在左宗棠的率领下,仅用时一年多,便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疆土。

关于伊犁问题,清廷决定采用谈判的方式,派遣崇厚全权处理与沙俄的谈判,可沙俄完全不将清政府的诚意放在眼里,不仅提出极为苛刻的条件,还在谈判期间数次侵扰新疆边境。

1879年,在沙俄的威逼下,清廷竟在前期大胜的大好局面下签署了《里瓦几亚条约》,条约约定不仅要向沙俄赔款280万两白银,还要将伊犁城外的周边地区划归沙俄所有。

签订条约的消息一出,举国皆惊,左宗棠上书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并不顾清廷的阻挠执意发兵伊犁。

1880年,68岁的左宗棠再度率兵亲征,兵分三路向伊犁地区挺进,临行之前,左宗棠深知此次出征异常艰险,恐凶多吉少,将自己的棺材一并带往了前线。

沙俄知道左宗棠的决心,火速增兵伊犁,并派海军威胁天津一带沿海地区,意图给清政府施压召回左宗棠。

而此时的沙俄也刚经历过俄土战争,国力尚未恢复,因此并不愿和左宗棠正面一战,最终同意修改了《里瓦几亚条约》,但要割让伊犁霍尔果斯河以西的领土,赔款也增加至400万两白银,这便是后来的《中俄伊犁条约》。

在左宗棠的努力下,新疆16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疆土最终并未落入沙俄掌中,堪称民族英雄,若是没有左宗棠朝上据理力争和战时的绝不退让,或许今天我们就再也无法一睹新疆的美丽风光。

0 阅读:125

猜你喜欢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