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1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前夕,苏联、中国、英国等各方纷纷警告美国,日本即

时说历史 2025-04-30 09:21:54

1941年11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前夕,苏联、中国、英国等各方纷纷警告美国,日本即将发动袭击,但是美国方面完全置之不理,认为各国危言耸听,想挑拨日美关系把美国拖入世界大战。

在1941年的春季,美国海军进行了一系列关键的调整,其中包括将部分太平洋舰队的兵力转移至大西洋舰队。这一决策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德国尚未与美国开战,且德国潜艇部队受限制未进入美国水域,美国海军的这一调动似乎是出于对大西洋潜在威胁的预防。

此时,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指挥官金梅尔海军上将曾多次表达对太平洋地区安全的担忧,特别是对日本可能的军事行动。尽管如此,海军作战部对这种警告并未做出明显的反应,反而继续将资源从太平洋转移。

这包括了舰船和人员,如一艘航母、三艘战列舰、四艘巡洋舰和十七艘驱逐舰,以及一些高级军官和经验丰富的水兵,其中就包括原本预定调入太平洋舰队的金凯德将军。

与此同时,美国海军也在夏威夷地区进行了防御演习,这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重要基地。美国陆军原本负责该地区的防御,但在1941年,海军提出了对珍珠港潜在袭击的担忧,并要求进行联合作战演习。

陆军对此的回应是一份详尽的《夏威夷珍珠港的防守》报告,强调了夏威夷的战略重要性以及陆海军合作的必要性。

同时,美国驻日大使和其他情报来源已向美国发出警告,日本可能针对珍珠港进行突袭。即使在这种紧张的国际形势下,美国海军似乎并未采取足够的预防措施来准备可能的冲突。

在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袭击前夕,夏威夷时间凌晨3点42分,美国海军的扫雷舰在珍珠港外发现一艘日军微型潜艇。

这艘潜艇原计划潜入珍珠港内部,执行秘密攻击任务,却在尝试潜入时被美军捕获。随后,在当天早晨6点45分,美军的沃德号对该潜艇进行了攻击并成功击沉。

然而,尽管出现了这一警示,美军在珍珠港的总体防御准备仍显不足。特别是在七时二分,当美军雷达站报告检测到大量不明飞机靠近时,相关警报并未得到充分重视。美军对即将发生的攻击似乎毫无预警,导致珍珠港在日军的突袭中损失惨重。

在珍珠港内部,日军的空袭也遭遇了意料之外的情况。他们发现珍珠港内的航母不在港内,机库中也未见明显的爆炸迹象,似乎机库内并无飞机、弹药或燃料存储。

实际上,珍珠港的飞机大多未在主要机场内,而是分布在附近的小型机场,并在袭击发生后迅速升空反击,让日本飞行员感到仿佛遭到了预设的伏击。

对于珍珠港的防空系统,尤其是高射炮部队,他们的迅速反应显示出事前的准备。在日军首轮空袭期间,高射炮已经开始对敌机进行射击,到第二轮袭击时,开火的炮位数量显著增多。

历史资料表明,珍珠港的高射炮部队在袭击前已进行过多次防空演练,并且炮位已经配备了充足的弹药,这些炮弹若非用于战斗,放置在外露天是难以长久保存的。

此外,珍珠港的医疗支援也显示出高度的警觉与准备。在袭击发生前,港内的医院已经储备了大量血浆和其他医疗物资,并增派了医护人员。美军甚至在袭击前一天取消了例行休假,全体进入战备状态,这些都是在面对潜在战争威胁时采取的措施。

袭击发生后,珍珠港的船只维修工作不仅迅速进行,而且意外地得到了先进的船只升级图纸和充足的材料供应。这种快速响应和资源的即刻可用不禁让人思考这些准备的及时性可能并非纯属偶然。

至于美国对即将到来的冲突的总体态度,与大西洋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在大西洋,美国海军已经开始对德国潜艇构成的威胁做出反应,为英国输送物资并提供护航。这种活动已经使得美德之间的海上冲突逐渐公开化,而太平洋的情况则更多的是防御性准备。

在国际形势日益紧张的背景下,美国海军加强了对夏威夷基地的防御,显然是基于对日本日益增长的威胁感应的合理反应。飞机不在机库中,而是分布在主要和辅助机场的跑道上,这一策略的目的在于减小在一次突袭中被摧毁的风险。

尽管存在种种迹象表明美国军方对潜在威胁有所预警,但由于对情报真实性的不确定,美军并未采取更为极端的预防措施,如全面撤离珍珠港。这种决策反映了一种谨慎的态度,旨在避免在未完全确认情报真伪前制造不必要的紧张。

历史证实,珍珠港并非美国设下的陷阱。美国的军事准备虽然显著,但更多是出于对增加的国际紧张和可能冲突的合理反应。

0 阅读:13

猜你喜欢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